英歌队|潮州密码?潮汕英歌 潮人气魄( 四 )


柳剑文认为 , 上述文献说明 , 潮汕总体上风俗相似 , 但是潮阳人在潮汕人当中更强悍 , 富有反抗精神 , 普宁与潮阳民风很相似 。 “很可能是因为潮阳人强悍好义 , 对水浒英雄有较高的认同感 , 原先便有习武之风 , 于是编排和演练英歌舞 。 ”
在传统英歌表演的尾声 , 一人扮清廷官员 , 身前后扎着布马 , 似骑马状 , 两手持双铜 , 与手握木棍的徒步和尚激烈对打 , 英歌表演最后以官员被打败倒地而告终 。 隗芾提出 , 潮汕地区是南宋、明两个汉族正统政权最后坚守直至灭亡的地方 , 而与之对立的又是元、清两个非汉民族政权 , 因此民族反抗意识十分强烈 。 英歌表演中的“打布马”表露着强烈的反清意识 , 在明朝看来 , 正是爱国精神的表现 。 这种怀古颂英雄的英歌 , 起着向观众 , 特别是后一代 , 灌输爱国反抗意识的作用 。
“英歌舞植根于潮汕大地 。 尽管各地英歌舞类型略有区别 , 但是英歌舞所蕴含的粗犷豪迈、英勇无畏跟潮汕文化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文化特质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 。 ”欧俊勇说 。
青年英歌——英歌舞的当代传承
柳剑文曾在潮阳、普宁、惠来实地调查 , 一乡一村的英歌队都有队长或教练 , 一般师承严谨 , 程式稳定 。 潮汕区域内 , 潮阳英歌、普宁英歌、惠来英歌流派纷呈 , 既有不同舞蹈速度快板、中板、慢板的区分 , 又有握槌和旋槌方式的不同 。 英歌在游神赛会中传衍 , 非师承的视觉和感觉误差是英歌槌长度不一和旋转速度、方式各异的主要原因 。 “不仅仅是师傅教徒弟式的个人传播或小规模人际传播 , 非师承的相互模仿借鉴组织传播和一定程度的大众传播也是存在的 。 ”
1990年出生的李俊浩在9岁那一年主动报名村里英歌队 。 李俊浩在元宵节的时候看过英歌表演 , “感觉很好玩” , 就主动去报名学习英歌舞 。 原本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看他太小不愿接收 , 但因李俊浩有武术基础 , 最终还是招收了他 , 并让他担任队伍中探路的时迁一角 , 自此李俊浩开始了与英歌舞的缘分 。
洪少华与英歌舞的缘分从上一代就开始了 。 洪少华的父亲创办潮阳捷英英歌队(即西岐英歌队前身) , 借鉴南拳精华和戏曲拳法等手法 , 对英歌舞的舞蹈动作和套路变化进行较大的改进 , 熔舞蹈、戏剧、武术于一炉 。 在洪少华看来 , 英歌舞是舞者们“一路走来 , 边跳边改”的过程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英歌舞的动作比较简单 , 化妆和服装也比较简单 , 没有现在这样精美的戏服和多样的动作 。 但上一辈因务农身体基础普遍较好 , 跳英歌的多为中年人 , 有的到50岁了还在跳英歌 , 现在则是年轻人跳英歌居多 。
朱晓鹏于1989年出生于汕头达濠 , 在14岁时随家人定居深圳 。 2019年 , 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朱晓鹏开始思考“归属感”这一问题 , 他回望家乡 , 了解达濠的历史以及潮汕人的过去 , 开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宝藏 。 或许是出于美学上的敏感以及气质上的相近 , 朱晓鹏决定创作一部以英歌舞为主题的电影 , “英歌在我的童年中落下烙印 ,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 , 那才算酷 。 ”英歌舞给童年的朱晓鹏留下的印象是“有气势”“燃” 。 如今 , 他认为英歌舞体现了潮汕人的刚勇、魄力和团队凝聚力 。
英歌队|潮州密码?潮汕英歌 潮人气魄
本文图片

2020年4月初 , 朱晓鹏独立制作的动画《英歌》先导片在网上放映 , 引发潮人圈关注 。 这部电影讲述英歌舞与舞者的故事 , 社会经济变化影响着英歌舞的传承 , 一位英歌舞教练在变与不变间挣扎 , 一步步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