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皮革加工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加工过程 , 机理较深奥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人们只知其然 , 不知其所以然 , 只有加工经验的积累 , 而没有系统的机理可讲 。 这也是古籍少有记载的原因 。
在加工中 , 表皮很薄 , 不能成革 , 故要将其除去 。 结缔组织是动物皮与身体之间的一种疏松组织 , 包括人们熟悉的皮下脂肪等 。
这部分对于皮革也是有害无用的 , 在加工中也应除去 。 皮革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真皮 , 鞣制加工的主要对象就是该真皮层 。
真皮又可以分为两层 。 上层是表面层 , 呈粒状结构 , 它是衡量皮革质量的重要指标;下层是网状的纤维层 , 革制品的物理强度主要取决于它 。 此外 , 在真皮纤维结构的空隙里 , 有一些胶状的蛋白质即纤维间质 , 这也需要在加工中去除 。 这些蛋白质纤维中的98%是由胶原组成的 , 因此从化学意义上讲 , 皮革是胶原加工的产物 。 这些蛋白质纤维的结构就像海绵一样 , 可以吸入大量的鞣剂、染料及助剂 , 这就是皮革可以鞣制的基础 。
鞣制的实质是利用鞣剂对蛋白质纤维进行加工 。 在合理的鞣制中 , 蛋白质纤维得到变性的加工 , 从而使皮革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至于毛皮 , 它是附有动物毛的兽皮 , 古时沿称“裘” 。 将动物毛除去之后制成的兽皮 , 习称为“熟革” 。 它们的加工方法有所不同 , 而原理则是一样的 。
在我国古代 , 制革成为专业工种大概始于商周时期 。 当时的皮革制品在防腐处理上是很成功的 。
在河南省安阳出土的殷商时代的戍革鼎上 , 就刻有“革”字 。 其字形很像一个披着盔甲的武士 , 表示当时常用兽皮防御护身 。 甲骨文、金文中均有“裘”字 , 表示用兽皮做的衣服 。
在河南省安阳侯家庄的一座殷商时代的墓葬中 , 曾发现皮甲的两处残迹 , 残迹是皮革腐烂后留在土里的纹理 。 在湖南省长沙也曾发现春秋晚期的皮甲 。 在湖北省江陵也发现过战国时期的皮甲 。
周代曾经设有金、玉、皮、工、石等5种官吏 , 专门来管理王室中相关物资的生产和分配使用 。 《礼记·月令》中还记载了:“季春之三月命工师、命百工审查五库器材的质量 。 ”五库里就包括有皮、革、筋等物 。
在当时 , 皮革的产量相对于麻、丝织品来说 , 实在少得可怜 。 少数裘类成品大多做装饰品而为权贵们所占有 。 一般革制品曾用于军事 , 例如甲胄 。 至于革制品用于军事 , 《楚辞·国殇》中有“操吴戈兮披犀甲 , 车错毂兮短兵接”之句 , 描绘了当时战士披甲操戈的战斗情景 。 可见当时皮甲已被大量用做防御的装备 。
《战国策·秦策一》中说:“兵革大强 , 诸侯畏惧 。 ”说明革制甲胄的数量也反映了军事的实力 。
我国的制革加工 , 虽可溯源有文字记载的商代 , 但迄至清代 , 在生产技术上仍一直沿用着芒硝、烟熏、明矾、树皮等祖传土法 , 生产规模也长期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 没有使用过转鼓等近代的成套机器设备 。 所以 , 清代规模较大的制革厂一般都叫“硝皮厂” 。
知识点滴
《韩非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孙叔敖担任了楚国的令尹 , 相当于相国 。 他虽身居高位 , 但乘坐的是那种低贱的交通车 , 驾车的是小母马 。 吃的是粗糙的面饼和蔬菜汤 , 以及干鱼之类 。 冬天穿小羊皮的皮袄 , 夏天穿葛麻布做的衣服 。 脸上是受饥挨饿的脸色 。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江苏省军区#我与酒与美女诗人……!
- 宋嘉|把美术馆“搬”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随时与敦煌“相遇”
- 打火机与公主裙@「推文」《我的城池》《打火机与公主裙》|校园甜文|痞帅x乖乖
- 冯恩昌|【临朐印记】冯恩昌:?听琴与写诗
- 五福福卡$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红与黑#方隆昌/澡雪精神——庆祝第24届冬奥会中国画24家学术邀请展
- 纳兰容若&与原配携手52年,80岁另娶女演员,去世前留遗嘱:与原配合葬大海
- 千古好诗!千古好诗!全诗只有二十八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比毫不逊色
- 山海经|《山海经》中的记载竟然与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