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团区委@两岸非遗传承人携手,南音教学走入厦门翔安区课后延时服务

手指在琵琶上流转拨弦,词曲清雅的南音,为校园增添一份古典之美。12月22日,厦门市翔安区第六实验小学里,来自两岸的南音项目非遗传承人携手,为20余名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带来一场“沉浸式”教学。
翔安团区委@两岸非遗传承人携手,南音教学走入厦门翔安区课后延时服务
文章插图
来自台湾的林素梅今年2月获得南音项目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她与搭档,原厦门市南乐团唱队队长、思明区非遗传承人欧丽华,为孩子们指导三首南音经典曲目。这是两岸非遗传承人首次携手,一起与课后延时服务做“加法”。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其以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中国音乐的血脉。厦门市翔安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是南音继承和发展的沃土。“课后延时”一开始主要是辅导作业或引导自主学习,缓解学生放学后“无人接管”的情况,为学生家长解除后顾之忧。非遗项目引入“课后延时服务”,也是翔安团区委与翔安区教育局结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在翔安区第六实验小学开展的有益尝试。
【 翔安团区委@两岸非遗传承人携手,南音教学走入厦门翔安区课后延时服务】翔安团区委常委、教育团工委书记荆玉静表示,推动两岸非遗传承人携手走入课后延时服务,是翔安团区委、翔安区教育局结合“双减”政策的有效举措,不仅可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吸取双方所长,孩子们在课后也能得到更优质的服务,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优秀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让非遗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变成栩栩如生的实践活动”。
此前,在翔安团区委的牵头下,学校所在的欧厝社区就与南音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启动“南音泥土计划”,来自两岸的非遗传承人在其中博采众长,在青少年中发掘南音的好苗子。如今走进校园,看着课堂上一个个攒动的小脑袋,睁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林素梅和欧丽华都满是欣喜。
翔安团区委@两岸非遗传承人携手,南音教学走入厦门翔安区课后延时服务
文章插图
不着急讨论乐理、技法,仅仅是流淌出的音符便已足够吸引。“我们希望孩子们能从好奇到了解,最终发展成热爱。”林素梅表示,自己也是从儿时萦绕在耳边的乐声开始,对南音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用心浇灌种子,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接下来,林素梅和欧丽华也将继续开展南音的系统教学,并尝试与学校的常态化教学相结合,“我们会从语文课本中选取诗词,比如《静夜思》《渔歌子》等,配上南音传统曲牌这样教学的效率会比较高,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学”。而厦门市南音乐团的非遗传承人也将纷纷亮相校园,共同打造集鉴赏、培育、表演于一体的“南音课后大舞台”。(海峡导报采访人员 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