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这件宝物出借日本曾惹怒两岸,当代人却不懂欣赏?

? 文 观察者网 郭肖
时隔两年 , 曾因台湾当局“外借”风波引发关注的《祭侄文稿》再次引发争议:时代变迁 , 这篇曾被评为“字字泣血 , 铁骨铮铮”的祭文在当代无人欣赏了吗?
今年年初 , 浙江卫视《妙墨中国心》节目组在线下组织了一场书法展览与民众互动 , 在给喜欢的作品投票环节 , 《祭侄文稿》得票率最低 , 且鲜少有民众驻足观看 , 有人直言“太潦草”“太乱了” 。
近日 , 《妙墨中国心》总制片人张晓晖告诉观察者网 , 其实很少有人给《祭侄文稿》投票这件事情他们一开始也想到了 , 节目在筹备阶段 , 就有人提出来为何《祭侄文稿》为何会被称为“天下第二大行书” , 还有专家透露 , 自己给国内985高校一些非书法专业的学生上课 , 拿出《伯远帖》让大家欣赏 , 多数学生都认为是乾隆的题头更好看……
多年来 , “书法在没落”的声音此起彼伏 , 昨晚(26日) , 《妙墨中国心》收官 , 这档收视率在各大卫视前列的节目 , 在年轻人经常逛的网站上讨论度并不算高 , 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书法在没落”的佐证 , 而张晓晖以及节目导演周路莎均表示 , 在整个准备阶段 , “出乎意料”发现了非常多喜欢书法的人 , 有建筑工人、保安、肉铺老板……开设在杭州的中国美院里 , 很多日韩学生因为喜欢书法千里迢迢来学习 , 这也让她们对中国书法有了更大的信心 , “我们自己是做文化的 , 看到这一幕真的觉得挺惭愧的 。 ”
书法|这件宝物出借日本曾惹怒两岸,当代人却不懂欣赏?
文章图片

《妙墨中国心》是全国首档书法美育交互式电视文艺节目 , 节目共六期 , 以行书、草书、篆书、隶书、楷书、书法之变六个主题揭示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 。
准备阶段 , 节目组先在线下搭建了一个“妙墨赏习屋” , 让一些普通民众通过辨认字体、临摹、刻印等拉进与书法的距离 , 此外 , 这里还有一些书法作品展览 。 节目现场 , 也有类似的互动 , 比如 , 为了引出一个书法名家 , 主持人往往会给出几个关键词 , 先让书法爱好者们猜 , 然后是专家对作品的解读 , 同时穿插了对书法作为一门技艺、一门艺术的科普 。
书法|这件宝物出借日本曾惹怒两岸,当代人却不懂欣赏?
文章图片

说起书法 , 想必不少人都会脱口而出《兰亭集序》 , “永和九年 , 岁在癸丑 , 暮春之初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这幅出自王羲之的作品因其遒劲飘逸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它也是节目中首个亮相的书法作品 。
而出现矛盾的是在“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 在一众书法作品中 , 它因为“真的不好看”“太潦草了”收到的投票寥寥无几 。 虽然说时代总在变迁 , 审美总在调整 , 然而这篇祭文到了当代 , 真的如此不受欢迎吗?
两年前 , 台北故宫博物院将《祭侄文稿》出借给日本博物馆举办“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引发两岸网友的怒火 , 单从文稿本身来说 , 纸卷出炉上千年 , 脆弱性可想而知 , 可谓“展一次伤一次” , 更不用说 , 《祭侄文稿》几乎可以说是唐代书法的最高代表 , 而且是富有感情的真迹 , 同时具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鉴定价值 , 还有精气神价值 。
有微博大V曾愤慨 , “《祭侄文稿》已经不只是一件书法作品了 , 它不仅记录了一代宗师的一生 , 也记录了盛唐的毁灭 。 颜家满门忠烈 , 被叛军碎尸万段 , 留下这么个遗迹 。 这种东西是可以借到海外展出做政治献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