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这件宝物出借日本曾惹怒两岸,当代人却不懂欣赏?( 四 )


书法|这件宝物出借日本曾惹怒两岸,当代人却不懂欣赏?
文章图片

制片人张晓晖坦言 , 我们虽然经常看书法 , 但它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入门门槛 , 节目组在写第一版文案时 , 也是按照历史脉络去讲 , 从甲骨文开始一步步往下聊 , 他们跟一些年轻的老师和书法的同学沟通时 , 大家都觉得节目很好 , 但是大家的另外一个共识是 , 节目效果一定不会好 , 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抱期待 。
在更改文案的过程中 , 节目组考虑到 , 不要把节目做得让人“敬而远之” ,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书法跟我没关系 , 书法离我很远” , 他们希望能够快速地跟观众拉进距离 , “只有大家能够静下心来坐在电视机前面把这个节目看完 , 我们想表达的知识才能够更多地传递出去 。 ”
节目组做了一些小调查后发现 , 大家聊起书法最先想到的是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所以行书就成了第一集的主题 , “我们希望从大众最熟悉的角度入手来讲这档节目” 。
书法|这件宝物出借日本曾惹怒两岸,当代人却不懂欣赏?
文章图片

二、使用“吐槽向”的花体字
吐槽风格的“花体字”多出现在节目互动环节 , 形容《兰亭集序》 , 节目组说它是书法界的“颜值担当” , 主持人开个玩笑 , “皮一下 , 很开心” , 观众不认识草书 , 大屏幕上出现了“这字 , 真叫人头秃”“草书的世界凡人不懂”……
书法|这件宝物出借日本曾惹怒两岸,当代人却不懂欣赏?
文章图片

对于部分网友来说 , 这会增加趣味性 , 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它“没必要” , “讲文化就应该严肃” 。
对此 , 导演周路莎告诉观察者网 , 其实这个问题导演组一开始也有想到过 , 做一档创意类的书法节目 , 如何找到落脚点 , 她们一直找不到一个标准 , “(观众的质疑)其实跟我们一开始碰到的瓶颈是一样的 , 因为一般人听到书法节目 , 可能都会觉得‘这很老派’‘很严肃’ , 但我们内心想要去做一档倾向于年轻人的节目 , 希望至少从观感上来说 , (年轻人)不要觉得我们这个节目它是做给业内看的 , 我们希望能够做给大众看的 , 所以的确在一些字体的选用上 , 包括一些包装形式上来说 , 会有一些综艺节目的色彩 。 ”
书法在没落吗?
余光中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 , 1990年10月 , 他在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 , 每次在朗诵自己的作品之后 , 他一定选一两首中国古诗 , 先读其英译 , 然后朗吟原文 。 吟声一断 , 掌声立起 , 反应之热烈 , 从无例外 。 他感叹 , 这足见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 , 不幸这种感性教育今已荡然无存 , 与书法同一式微 。
虽然余光中的这段感慨已过了30年 , 但书法在没落这种说法仍旧此起彼伏 。 昨晚(26日) , 《妙墨中国心》收官 , 在年轻人经常逛的豆瓣、微博、B站等网站上 , 该节目的讨论度并不高 , 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书法在没落”的观点 。
在《妙墨中国心》里 , 书法家陈振濂给出了一段不一样的、堪称经典的回答:
如果从老百姓普通的、学文化的角度来说 , 现在都是打拼音了 , 书写的基础的确是没有了 , 这是社会环境的变化 , 但是书法是一门艺术 , 老百姓唱歌五音不全、歌剧还在 , 艺术在这个时代应该不受什么影响 , 整个艺术里 , 书法的群众基础是最好的 , 只要会写毛笔字就是书法 , 但是你如果仅仅把它局限在写毛笔字的基础上 , 大概14亿人里面有10亿人都会写毛笔字了 , 但这不代表10亿人都是书法家 , 真正的艺术的书法、审美的、美育的书法的边界在哪里(这是艺术传承的根本) , 就像乾隆皇帝的字大家都喜欢 , 《祭侄文稿》很多人不喜欢 , 但是它们的艺术价值正好反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