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雁默:为何操弄“辱华”议题,能成为绝佳商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2021年 , 有两个现象令我不安 , 其一是“立陶宛-台湾”事件背后隐藏的“小老鼠对抗大象”的年度叙事;其二是此起彼落的“辱华”文化龃龉 。 这一篇 , 先聊聊“辱华” 。
Dior事件 , 只是让人稍有不安 , 到了“三只松鼠”事件 , 我就坐不住了 , 因为个人偏爱眯眯眼 。
不对 , 什么眯眯眼?不是典雅的丹凤眼吗?就算那两条线是挂在男性脸上 , 也挺帅气 , 何以用“眯眯眼”措辞自降美感?这是我对类似新闻事件的第一个感觉 。
“一双丹凤三角眼 , 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 , 丹唇未启笑先闻” 。 《红楼梦》里面王熙凤的出场描述多么精致生动 , 而这个经典角色可是很有本事的美人儿 。
不必争执眯眯眼与丹凤眼的细微差别 , 对我而言“凡眯皆丹凤” , 是独特的东方美感;古今迷恋丹凤眼的艺术作品不计其数 , 怎就“辱华”了?
后来读了风闻的这篇文章后我才安心 , 因为所谓“辱华”并非针对丹凤眼 , 而是对其文化意涵所进行的粗暴转译感到不适 。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文化|雁默:为何操弄“辱华”议题,能成为绝佳商机?
文章图片

丹凤眼美人王熙凤
广告的秘密
没有例外 , 辱华 , 总是涉及歧视 , 而歧视 , 古今中外皆有之 , 不足为奇 , 关键在于这背后是否有商业运作 。 商业运作是放大镜 , 通过市场的力量总能将小事搞成大事 , 甚至无事生非 , 厂商借此套利 , 消费者买单的不只是商品 , 有时还得将某种文化灌输带回家 。
年轻时在广告业服务过 , 所以不妨谈谈广告与文化 。
广告有三种:有效广告 , 无效广告 , 争议性广告 。 大部分的广告属于无效广告 , 消费者无感 , 广告主只能通过大量曝光 , 挣点销售;有效广告就是让消费者有感 , 有感到掏钱下单;争议性广告通常是广告商/主有目的性地让广告充满争议 , 好上新闻版面 , 因为新闻效应远大于广告效应 。
当然 , 争议性广告有时也是无心插柳 , 一不小心就引起争议了 。 从销售角度来看 , 其效果有时正面 , 有时负面 , 端视厂商是默默无闻的小牌子或知名品牌 。 若是本来就乏人问津的小品牌 , 新闻争议会带来意外的宣传效果 , 立马成为知名品牌 。 若像Dior这种国际性大品牌 , 争议往往会在特定市场带来负面效果 , 因为它就算不打广告也多有消费者买单 , 弄个争议性广告 , 反而就祸福难料了 。
广告人是这样的 , 流行文化是必修课 , 传统文化是选修 , 而所有的创作都是从传统中寻找范例与灵感 , 再赋予其现代性 。 绝大部分的广告人都很繁忙 , 只顾得上跟流行 , 很少有时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 若你看见一则充满传统意味的有效广告 , 通常是广告人从传统家庭与怀旧生活经验得来的灵感 , 再经过流行文化的适当转译 , 由此产生引人共鸣的广告 。
适当转译 , 不是无效就是有效 , 不会引起争议 。
我人在台湾 , 不清楚“三只松鼠”这则怀旧风广告有效与否 , 但它确实爆出争议 , 挤入新闻版面 , 大大补贴了行销预算 。 若是小品牌厂商有意为之 , 那是成功广告;若是无心插柳 , 就是意外成功的广告 。 虽然会有消费者抵制 , 但厂商计算的是总和 , 即便买单的消费者占少数 , 说不定这“少数”仍多于无效广告的获益 。 但若是大品牌 , 就很难估计得失 , 因为品牌形象也是包含在定价里面 。
这么说明 , 你就能明白 , 广告这门学问 , 不存在美丑、是非、雅俗、古今或东西界线 , 但凡有效的素材就会用 , 而一切只看结果之成败 。 当然 , 法律界线是要遵守的 , 但社会观感不一定在考量范围内 , 因为广告不怕争议 , 就怕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