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八 )


中国书学文化中有“书如其人”“人书合一”“人书俱老”等命题 , 揭示出书象艺术与生命节律的同频共振、相携而行 。 生命节律的外化为书象节律 , 书象节律的呈现生命节律 。 此若“阳光” , 彼必“灿烂”;彼若“喜怒哀乐” , 此自“爱恨情仇”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54
正由此 , 与天地、生命精神共舞 , 于“四度”之域挥洒 , 尽创书象节律之美 。
要说明的是 , 书象节律之美 , 不仅通于音乐、舞蹈 , 而且与绘画、雕塑、文学与诗文等艺术语言 , 皆同构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
入超验 ,
用线条“追问”“思考”
书象创作要通节律 , 更要通哲学 。 因为 , 前者是艺术的生命 , 后者是艺术的灵魂 。
艺术为什么要通哲学?要回答好这个问题 , 先论艺术、哲学“交集” 。
人类几近在创作艺术的同时 , 也创造了哲学 , 尽管这两者均无功利效用 , 但还是将其创造出来 , 并且随着文明程度的演进、发展 , 两者地位、作用愈加突出 , 并愈加受到重视 , 成为文明化高度的标志与象征 。 这是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 , 这就是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是为活着而活着 , 为生存而生存 , 而是在有了基本的温饱之后 , 就会追问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而艺术和哲学正是人类追索这类问题的方式与途径 , 只是艺术的方式重艺术 , 哲学的方式重哲学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79
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表达美 , 而美有层级 , 感性美或视觉美属于形式美 , 是低层级的美 , 思想美或哲学美属于深邃美 , 是高层级的美 。 艺术作品的哲学美(思想美) , 是作品所能体现的精神境界与所能抵达的思想深度 , 并由此为受众带来或呈现的心灵震撼与审美高度 。 哲学的使命是启迪智慧、提升境界 , 而这种境界也有高低之别 ,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低境界 , 道德境界、审美境界是高境界 。 人的精神境界越高 , 思想就越开阔 , 对世界人生根本问题的根本性思考就越深邃 , 进入艺术创造与表达 , 就越能呈现高层级的美 。 哲学与艺术 , 正是在面对共同对象的各自“表达”上实现了“异体同构” 。
如此 , 没有哲学 , 不可能有艺术 , 更遑论好艺术 。 融感性美与思想美于一体 , 是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 , 也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 文学、影视如此 , 美术、书象亦然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82
书象艺术如何进入哲学、体现思想美?不少书者热衷于实践“文本哲学” , 书写内容均选用哲人名句或哲思性短文 , 抄《老子》《论语》《易经》《佛经》中经典语句 , “儒道释”一个不少 , 一些哲理性古人诗句也尤其“喜欢” , 开笔就来“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宁静致远” , 落纸就是“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不忘初心 , 方得始终 。 ”要么就是“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 ”等等 。 先不说这些文字是不是哲学终极使命之“对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根本性思考” , 就算是(当然不是) , 也只是极为简单的书写“读本” , 与艺术几近没有关系 , 也存在“文墨不合”(前曾有述)问题 。 事实上 , 哲学具有时代性思想意涵 。 黑格尔言:“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 ”马克思语:“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 ”将“常识”当哲学 , 本身就是对哲学的无知 , 也是对书写艺术思想美表达的自以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