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南阳发现远古文明大量遗址遗迹的历史定位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二 )


基于此 , 本文就目前发现的南阳远古文明遗存的历史定位及其时代价值 , 做一个简要概述与梳理、探析 , 以期对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有所裨益 。
南阳具备远古人类生存的条件
人类的诞生、文明的发展 , 需要苛刻的条件 。 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的生长与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 人类的成长和动植物一样 , 需要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等条件 。 因此 , 追寻人类的文明源头 , 应到具备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域环境中去寻找 , 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
而南阳 , 就是一处远古人类生存的沃土 。 南阳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8′~113°49′ , 北纬30°17′~33°48′ , 是中国地理坐标的南北与东西的交叉点;南阳是典型的盆地地貌 , 三面环山 , 北有秦岭山脉的伏牛山、西有大巴山脉的武当山、东有大别山脉的桐柏山 , 地势呈阶梯状 , 三大山脉相围的中间 , 形成近3万平方公里、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接的马蹄形盆地 , 丹江、淮河、白河、唐河、湍河、老鹳河等大小数十条河流网络纵贯盆地;南阳处于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带 , 属于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 , 雨量充沛 , 年平均温度14.4℃~15.7℃ , 年降雨量在300mm~1100mm , 无霜期220天~240天 , 年平均日照时数2047小时 , 具有亚热带特点 , 又有北温带特点 , 南北植物均可在此生长;南阳盆地内形成了平原与丘陵、丘陵与浅山区、浅山区与深山区相递进的地形地貌 , 自古雄踞于黄河之南、长江之北 , 上承天时之润泽 , 下秉山川之恩惠 。 境内青山苍苍 , 碧水泱泱 , 气候温和 , 物产丰富 , 四季分明 。 大量恐龙蛋和恐龙化石的发现 , 说明数亿年以前 , 南阳就是适宜动物繁衍的乐园 。
南阳是天地华育之地 , 各种动物大量生存 , 人也找到了最适宜的环境 , 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 。 1978年 , 在距南阳城北60km处的南召杏花山 , 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 。 经过古生物学家吴汝康等人鉴定 , 为早期人类的臼齿 , 其时间在50万年以前 , 大致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属于同一时期;与南召县山水相连的鲁山县仙人洞遗址 , 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南召小空山遗址发现距今1.5万年的智人活动遗址 。 南阳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 , 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0处 , 省级文保单位90处 。 如邓州的八里岗、太子岗遗址 , 淅川县的下王岗、黄楝树遗址 , 西峡县的老坟岗遗址 , 方城县张庄遗址、平高台遗址 , 桐柏县的陡坡嘴遗址……如此密集的古人类遗址在南阳被发现 , 全国罕见 , 说明早在5000年以前 , 南阳已经形成了众多的人类群落 , 是当时的人类活动中心 。 从南召猿人算起 , 50万年以来延续不断 , 族群向周边不断扩大 , 没有出现断层 。
黄山遗址 , 专家认定为文明起源的关键遗址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 近百年的考古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 而适宜人类生存的南阳 , 地下只要一考古就有重大发现 , 但现状是发现遗址多、发掘少 。 1956年春天 , 原南阳县在文物调查时 , 于南阳城北十余里的黄山 , 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 1959年第一次挖掘出土了五件独山玉制品 , 其中一件独山玉铲 , 鉴定距今6000年 , 震动考古界 , 被誉为“中华第一铲”(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 2013年3月5日 , 国务院核定黄山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8年 , 文物部门对黄山150万平方米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挖掘 , 有了惊天大发现 。
其一 ,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看 , 南阳黄山遗址的面积 , 应该是全国已发掘古遗址中最大的 。 1959年第一次挖掘不足1000平方米 , 2018年二次发掘时在山头上经测量准备挖30万平方米 , 现在通过在山脚下挖出了巨大城壕(或叫运河)及码头 , 初测面积在150万平方米 , 如果把附近发现的最早的岩画天文台“日晷”等标识算在一起 , 总面积可达到上百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