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武强年画博物馆里 , 各式各样的年画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那是武强木版年画的黄金时代 , 太多手艺人会集在此 , 用刻刀、木头、颜料和草纸 , 创造出璀璨的年画 , 送到天南海北 , 给那些辛劳了一年的人家 , 带去一点儿色彩 , 以为慰藉 , 也充作庆贺 。
消失的年画集散地
当年的盛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 曾经的木版年画集散地周边 , 城墙消失了 , 画店消失了 , 制作年画的手艺人 , 也快要消失了 , 还能刻版的人寥寥无几 。
韩金刚是少数还在村里刻版的人 。 韩金刚从小喜欢画画 , 从10多岁开始学 , 学到初中毕业 , 却发现 , 画画养不活自己 , 他选择了学刻版 。
文章图片
韩金刚向采访人员讲述武强年画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如同武强木版年画千百年中一代代的传承一样 , 那些一脚踏入木版年画中的人们 , 最初学的是手艺 , 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技术 。
“那时候学这个 , 能养活人 , ”韩金刚的师傅、武强年画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3岁的马习钦是这样入行的 , 还有他唯一一个可以刻版印刷养活自己的女弟子辛艳君 , 以及更多的木版年画学徒 , 都是这样入行的 。
每天早晨起来 , 吃完早饭 , 韩金刚就会穿上围裙 , 坐上工作台 。 那是一个简陋的桌子 , 上面架着一座台灯 , 一张陈旧的电脑椅 。 椅子上还有一个按摩器 , 可以按摩腰椎和颈椎 , 刻版的人 , 常年伏案 , 大多颈椎不好 , 有个按摩器 , 可以让工作时间延长许多 。
文章图片
韩金刚正在刻版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刻累了 , 他会走到院子里 , 让眼睛、脖子和手指也歇一会儿 , 韩金刚的院子里 , 摆满了收购来的杜梨木 , 院子里有电锯 , 他会自己改成木板 , 随时备用 。
如今 , 杜梨木也不好收了 , 这种野生的梨树 , 只能接花生大小的果子 , 没有人吃 , 而且 , 树长得很慢 , 一尺左右的直径 , 得百年左右才能长成 , 坚硬而细腻 , 可以在上面刻出精密的花纹 。
文章图片
韩金刚展示刻版的杜梨木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就好像刻版的手艺一样 , 至少要两三年工夫 , 才能刻出一块能用的版 。 一开始学的时候 , 可能看起来像那么回事 , 但印出来之后 , 线条、转折、角度 , 许许多多细节 , 都会暴露出刻版的问题 , 要么线条断了 , 要么深度不够 , 要么不够流畅 , 像一幅小学生的涂鸦 。
院子外面 , 这个名叫乔疃的村庄 , 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华北村庄 , 村庄外是广袤苍凉的田野 , 冬天的寒风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呼啸而过 , 完全看不出来当年家家户户生产木版年画的盛景 。
“以前多 , 现在很少了 , 我们这个村子 , 就剩我一家了 。 周边的村子里 , 也几乎找不到了 。 ”
艺术都在日用之中
“年画要满” , 在马习钦的院子里 , 这位老手艺人说 。
和国画讲究留白的传统不同 , 年画要喜庆 , 要圆满 。 整个画面 , 不能留太多的空白 , 所以设计年画的绘画者们 , 总要想办法让线条结构均匀地分布在画幅的各个部分 。
- 三灶|新展速递:新春特别展览《迎祥纳福——馆藏木版年画精品展》正式开展
- 年画|李文锦:吴百锁·李华 木版年画“伉俪痴”
- 郭全宝#青年画家郭全宝绘画作品欣赏
- 中国|酒文化遇上非遗 中国八大“年画虎”现身长沙
- |“虎中作乐:开心年画展”香港开幕 展出15位港台艺术家当代年画
- 画展|“虎中作乐:开心年画展”香港开幕 展出15位港台艺术家当代年画
- 写实主义&有着深度和高度的灵魂艺术家~ 访青年画家赵劲松先生
- 年画|2022年中国十二地传统年画联展在苏州开展
- 发展中心|2022年中国十二地传统年画联展在苏州开展
- 年画|年画村车水马龙,年味氛围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