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当事人说|林夕:文坛不在这,它在你心里( 三 )


2003年,《读者》杂志签约百位作家,在当代中国文坛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也是《读者》作品使用最为集中、频率最高的。我有幸入选,并于次年受邀赴兰州参加笔会,见到著名作家赵丽宏、肖复兴。两位大作家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和我聊文学,写作。我想起唐为忠老师信中说的“文坛一席之地”,不仅有些羞愧,自己误入影视圈,离“地”越来越远了。
从兰州返回大连,我处理好手头的事,埋头写当初要写的商战小说,回归作家行列。用了一年时间,完成第二部长篇《暗箱》,先在小说月报原创版发表,后出版单行本。
2009年底,我离开大连,移居北京。我想准备一份厚礼,去拜访唐为忠老师,可这把我难住了。任何世俗意义上的礼物,对我与他之间的独特情义,都显得太轻了。唯有作品,才是最好的礼物。我把出版的十几本散文集、两部长篇小说找出来,曾经,这是我的骄傲,但现在看,又生出许多不满,觉得分量不足,不足以证明我在文坛的一席之地。
我闭门谢客,埋头创作第三部长篇小说。完成初稿后,我又反复修改,终于满意了,交给出版社,最终拿到新书,可以去见唐老师了,却在报上看到: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唐为忠因公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我惊得说不出话来,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自他离开“人生”副刊,我们之间的联系就断了,但心里的联系从未断过。我知道他去了要闻部,去了总编室,我知道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编辑,还是一位优秀采访人员,写过很多有影响力的报道。这些年来,只要看到他署名的文章,我都认真拜读。我们一路走来,从报纸铅字排版,到激光印刷,见证了报刊的黄金时代。那是多么美好的时代呀!素昧平生的编辑为默默无闻的作者改稿,跨越千里寄去带着墨香的手写信。他知道这薄薄的一纸信笺承载着多么重的力量吗?他知道这高贵的“一席之地”鼓舞了文坛边上的我吗?
我相信他知道,虽然我从没亲口告诉他。
一个月后,我去《中国作家》杂志社开座谈会,心情依然有些低落。见到主编、著名作家艾克拜尔老师,我忍不住谈起唐为忠老师,把我们相识却未曾相见的这份遗憾倾诉出来。
他默默听着,安慰我说,你不必自责,其实编辑和作者之间,有另一种见面方式,就是在文字的世界里。
我默然。写作是用文字创建一个虚幻世界,但对创作者来说,却无比真实,那是摘下面具卸去伪装,没有丝毫杂质,展示最真实的自己。其实,我向“人生”投第一篇稿时,唐为忠老师给我寄来手写信时,我们已经见过了。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见过最纯粹的彼此。
艾克拜尔老师带我们参观杂志社,墙上悬挂着巴金、茅盾、老舍、冯牧几位文坛泰斗的肖像,我望着他们,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感叹道:这些年我一直在想,文坛在哪儿?原来在这,在这座大楼里。
艾克拜尔总编说,不,文坛不在这,它在你心里。
文坛$当事人说|林夕:文坛不在这,它在你心里
文章插图

《中国青年作家报》2022年1月11日第16版

【 文坛$当事人说|林夕:文坛不在这,它在你心里】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