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诗歌创作起步于上世纪40年代初 , 她的诗在那时就已确立了其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 初写诗时她还是西南联大的一名哲学系学生 , 她受教于冯友兰、汤用彤、郑昕等先生的哲学思想 , 而在诗歌方面她则更受益于教授德文的冯至先生 , 可以说 , 在郑敏先生那里 , 诗歌与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不离不弃的一体的两面 。 1948年 , 先生踏上了去往异国求学的路途 , 在美国的布朗大学研读英国文学 , 硕士论文做的正是多恩的爱情诗 。 从那时起 , 除了写诗之外 , 先生又开启了对诗学理论的探索 。 然而 , 诗与诗学在她返回祖国之后的那个特殊的年代不得不被搁置了 。 70年代末80年代初 , 先生在远离诗歌30年之后再次启航 , 她不仅又一次唱出了心中的诗歌 , 也拨响了诗学批评的奏鸣曲 , 更奏响了哲学理论的华彩乐章 。 1982年先生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学术研究著作《英美诗歌戏剧研究》 。 从中可以看出 , 先生早年的批评思想中比较注重结构性的分析方法 , 而结构主义批评在当时国内批评界还默默无闻 。 不过 , 先生从未将诗歌的结构视为一个僵死的框架 。 她对当代美国诗歌的研究也采用结构分析的视角 , 但又对刻板的诗歌结构进行了破解 , 以诗歌的深层结构对诗歌的内蕴进行探求和挖掘 , 摸到了诗的无意识深层内里 , 预示了她对结构性思维的扬弃和超越 , 这在当时的诗歌研究和诗学理念中是相当超前的 。 先生带着这些新颖的观念给我们讲课 , 启发我们创新性的思维 , 她常说 , “没有创新就没有学术” 。而研究、探索就是要不落入前人的窠臼、不盲从于既有的学术观点 , 要善于发现问题 , 要勇于质疑 。
1985年 , 先生受邀赴美国讲学 , 不仅大量阅读了美国当代诗歌作品 , 也接触到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潮 , 这对她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 她认识到西方思想界在二战后已经逐步走出了形而上学理性至上和一元中心论的禁锢 , 开启了消解绝对中心和二元对立的思维观 , 提倡永恒的变和运动 , 倡导文化的多元共生 。 先生心中此前就已蕴藉的超越结构性思维观的哲思、诗思此时与解构主义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 。 她将英美后现代诗歌创作理念与解构的思维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 关注诗歌中的“无意识”“开放的形式” , 表现“不在之在”的诗性哲思 。 同时 , 她也将这些哲学与诗学思考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精神融合在一起 , 并将其浸润于她独特的、充满感性的诗歌创作中 , 使她的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一步向着深层哲思开敞 , 表现出更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蕴 , 而她的诗学思想也随着解构主义哲学观在她精神境界中的播撒而深化了、丰富了 。 上世纪90年代 , 她先后发表了在国内诗歌界、汉语学界、理论界引起广泛讨论的一系列文章 , 并出版了《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1998)《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1999) 《思维·文化·诗学》(2004)等学术专著 , 思考西方诗歌在当代和未来的发展 , 反思中国新诗存在的问题 , 探索汉语在今天诗学和美学中的潜质 , 提出思维在解构哲学视域下的多元与开放……而这些思考不仅体现在她这一时期的论文和学术专著中 , 也始终贯穿在她的教学中 。 她讲授的西方诗歌、中国诗歌、美国当代诗歌 , 当然还有解构主义理论 , 无不散发着对二元对立思维观的超越 , 对中心论、一元论思想的反思和批判 。 我的硕士论文《论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的不和谐音》就是在先生的这种解构思维观的启发下完成的 。
- 汉魏洛阳城!汉魏洛阳城考古取得新发现:确认宫城显阳殿、显阳殿宫院、永巷等遗址位置
- 冬奥会@永不凋谢的“绒耀之花”火了!网友:在线求教程
- 过街楼@万佛堂有个过街楼,写着“誓永不分爨”,为何这观念在当代是错的
- 于湖集|千年打卡胜地丨平生中兴碑 梦入紫翠屏——张孝祥永州打卡记
- |游江西永丰恩江古城,讲述欧阳修与两位正妻的爱情故事
- 杨永福|中国荣誉时代楷模——杨永福作品集
- x40$生命永恒——曾国操山水作品欣赏
- stmutepc1800!红星专访|邓乐:动态雕塑“生命的律动”让冬奥村升旗仪式永不落幕
- 杜甫&诗词丨史上最全“秋”字飞花令,句句经典,值得永久收藏
- 方永&赵孟頫《秋兴赋》,观此行书已至炉火纯青!赶紧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