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开 篇 语
新石器时代 , 文明的曙光已经在东莞初现:蚝岗遗址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 村头遗址是广东省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 , 东城区柏洲边村猪牯岭发现了“广东第一井”……伴随着大量考古发现 , 掩埋于地下的东莞历史遗迹褪去层层面纱 , 从各个角度讲述着东莞悠远的历史文脉 。
东莞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城市 , 现代化进程使城市难以避免同质化 。 唤起本土人文精神、发掘城市历史遗存、整理东莞考古资源 , 对于东莞构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符号具有重要意义 。 从民国时期东莞文人收集历史文物、金石考古 , 到如今丰富的考古发现 , 东莞人从未停止“寻根”的脚步 。
本文图片
虎门村头贝丘遗址于2019年10月入选国宝单位 。
2019年10月 , 在村头遗址入选国宝单位后 , 时任东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的李炳球 , 第一时间邀请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岩 , 介绍村头遗址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 , 以及为何能入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文化周末报》在2020年6月以“听考古学家讲村头遗址的故事”为题 , 向读者介绍了相关内容 , 萌生并开始策划“考古在东莞”系列专题报道 。
2020年7月 , 经李炳球介绍 , 《文化周末报》有幸邀请到东莞市博物馆原馆长钟创坚、副馆长李润权、研究部主任张光华以及办公室主任叶志祥这四位参与见证近半个世纪东莞考古发掘的老一辈文博工作者 , 听他们讲述一段段东莞考古往事 。
从不同角度梳理东莞文脉 , 展现东莞历史文化 , 是《文化周末报》前进的目标与动力 。 通过走访村头遗址 , 倾听老一辈文博工作者的工作往事 , 我们深受感动 , 希望能为更多人讲述东莞的考古故事 , 邀请了曾参与过东莞重要考古遗存发掘的考古学家、文博工作者 , 将专业、枯燥的考古知识 , 通过简单易懂的形式展现给读者 , 拉近公众与考古间的距离 , 连接东莞的现在与过去 ,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考古、热爱考古 。 因为考古专业性较强以及成文时间较短 , 文章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 敬请批评指正 。
追根溯源抚古问今
东莞现代考古成果
1993年1月7日 , 一块承载着近6000万年前讯息的木化石 , 在东莞市附城街道(今为东城街道)一处施工现场被发现 , 当时工地的负责人及时向市文物部门报告了相关情况 , 使这块珍贵的木化石得以妥善保存 。
为了挖掘出这块木化石的秘密 , 参与本次考古发掘的地质古生物研究学者蔡重阳、金建华 , 以及东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钟创坚、李润权、李河清等人 , 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 , 使用放大镜、立体解剖镜以及扫描电镜(SEM)等仪器 , 对木化石主干表面的丝炭化材料进行内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 发现这是一种晚白垩世时期的云杉新种 , 将其命名为东莞云杉型木(新种) 。
这块名为东莞云杉的木化石 , 对于东莞和华南地区白垩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 , 以及对该区古植物地理、古气候和地质发展史的研究均具重要意义 。 通过考古 , 东莞的过去正在以物质文化的形式传递它的意义 。
探寻文明之光:东莞新石器时期贝丘遗址
作为一门研究过去存在的学问 , 考古也可以用来考察现实世界 。
- 汉魏洛阳城!汉魏洛阳城考古取得新发现:确认宫城显阳殿、显阳殿宫院、永巷等遗址位置
- 考古@书架上的“考古现场”
- 良渚镇|东西问|从手铲到卫星,良渚考古何以反映考古学变迁?
- 赵明诚|吕氏家族墓被挖,考古出土价值超5亿的“瓷器”,全球仅仅有一只
- 陈国科&考古学者夜市见一玉,花一年说服摊主带路,终发现四千年玉矿遗址
- 陶寺#后羿射日背后到底在隐喻什么?考古显示,后羿射得并不是太阳
- 考古|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女性统治男性的母权制时代?听听考古学者咋说
- 墓葬|古人留下墓葬,我们可以考古,未来人又怎么对我们进行考古呢
- 考古|我国考古界最大的痛,洛阳金村古墓群
- 城市!“城市考古”,有文化地轧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