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追寻史前文明之光——东莞考古的前世今生( 五 )


以身后世界为基点 , 考古从另一个角度为现在的人们展现东莞各时期的社会情境 。 而东莞悠远的历史文脉 , 留下了丰富的不同历史时期墓葬遗址 , 如1972年6月在东莞市篁村镇胜和元岭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 , 1987年10月至12月间在广深高速沿线发现70多座宋至清代墓葬 , 1988年4月在东莞市篁村区发现罗亨信家族墓 , 1997年10月对附城佛子岭古墓群进行了发掘 , 1999年4月东莞市长安镇咸西村莲花水库边发现了一座宋墓……
考古|追寻史前文明之光——东莞考古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罗亨信家族墓出土侈口青花花卉碗 。 图片:《东莞考古发现与研究》
这些出土墓葬中不乏东莞著名历史名人及其家属墓葬 , 如东莞宋代著名理学家李用之子李春叟墓、徐兆魁母亲王氏墓、罗亨信家族墓 , 为地方史志、地方人物和民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 。
考古|追寻史前文明之光——东莞考古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罗亨信家族墓出土“为善最乐”铜镜 。图片:《东莞考古发现与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左右 , 因基建需要 , 广东省博物馆派崔勇、刘建安会同东莞市博物馆的王奇芬、王健、钟创坚、李河清等人 , 对位于东莞市篁村区麻地岭乡的李春叟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 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崔勇执笔写成的《东莞市宋代李春叟墓发掘简报》中 , 考古学者通过出土的《李春叟墓志》《梅外李公墓表》及《宋梅外处士传》碑文 , 对东莞历史名人李春叟的相关历史记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
李春叟是宋末元初的东莞人 , 《广州人物传》《东莞县志》均有传记 , 曾编撰《文溪集》 , 著《咏归集》 , 深受东莞人民敬重 。 他的墓志与《琴轩集·梅外李公墓表》中均称李春叟墓为合葬墓 , 但通过考古发掘 , 发现此为单人一次葬墓 , 与上述文献均不相符 , 崔勇推测是《琴轩集》的作者陈琏错撰所致 。 此外 , 崔勇写到:“‘墓志’记李春叟卒于元贞戊戌年五月 , 但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考 , 元贞无戊戌年 , 李春叟应卒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 。 关于李春叟的卒年 , 《广州人物传》和《东莞县志》没有记载 , 《琴轩集》《文溪集》亦无法考证 。 此次发掘 , 填补了史料之不足 。 ”
考古|追寻史前文明之光——东莞考古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寮步镇响堂岭钟松雪家族墓地中出土的“白釉贴花带盖瓶” 。 图片:《东莞考古发现与研究》
实物材料作为人类行为的结果 , 反映着人类活动 。 与墓葬一同出土的各类陶器、瓷器等生活用品 , 也是东莞考古的主要组成部分 。 2003年2月26日 , 东莞市寮步镇上屯村响堂岭钟松雪家族墓地中出土一对“大明年造”款“白釉贴花带盖瓶” 。 当时正值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史树青先生一行旅莞 , 他们鉴赏后赞赏其为“国宝!”并亲笔写下鉴定意见书:“余与黎泰麟、张彦诸君来东莞博物馆 。 承示二月二十七日出土明代白釉贴花带盖瓶成对 , 叹为稀见之品 , 诚为我国陶瓷史上之重要发现 。 ”东莞出土的这对白釉贴花带盖瓶 , 成为明代成化年间民窑烧造白釉贴花瓷器的珍贵记录 , 后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考古|追寻史前文明之光——东莞考古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中国人民在东莞虎门留下来的抗英史迹 , 更是东莞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图片:鸦片战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