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培根:人与兽”伦敦将展,看其画中动物本能

弗朗西斯·培根对于人类焦虑和本能的原始表达,在今天看来依旧鲜活而重要 。
1月29日起,“弗朗西斯·培根:人与兽”将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举行,展览跨越其50年创作生涯,展示画家对动物的迷恋——如何依托动物塑造和扭曲人体;在生命中最极端的时刻,他笔下的形象几乎无法辨认是人是兽,展览将展出培根最早的一些作品和他最后一幅画 。本文作者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从20世纪艺术和文学中动物和人类的融合关系,再论培根作品 。
培根|“培根:人与兽”伦敦将展,看其画中动物本能
文章图片
培根,《三联画第二版》,1944、1988,198x147.5 cm
一幅画中,人物既不能说话也不能移动,观众只能看到其静止的姿势;一幅画中,身体处于物理状态,但灵魂也可能闪光 。艺术家在创造生活的幻觉时,笔下对象的表情可能是模糊、生动、新鲜的,却在一秒之间被捕捉并定格 。
培根的作品在描绘欲望和腐朽的同时,似乎有一种近乎愉悦的感觉 。对他而言,人就是肉,会腐烂、会感到疼痛,会猛扑、会尖叫 。画框画布,甚至颜料本身,都是无形的笼子 。只要一不小心,动物就会从画中逃出 。
培根|“培根:人与兽”伦敦将展,看其画中动物本能
文章图片
培根,《猫头鹰》,1956,61x51 cm
在文学作品中,动物主人公创造了鲜明而难忘的叙事,它们将冷酷的喜剧和无情的噩梦混合 。例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导演尼尔·乔丹(Neil Jordan)的短篇小说《野兽之梦》、或在英国诗人托姆·冈恩(Thom Gunn)描述人与动物诗歌中,总感觉男性形象体内有一股力量在为一种更强烈、更真实、更朴实的生活而斗争 。当他周围的上流社会在优雅世界的阴影中活动时,这个动物却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混合着羞耻和突发的自娱自乐 。
卡夫卡笔下的故事与培根创造的许多图像类似,人类的动物性被伪装和控制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梦境”中醒来,他意识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不过他并没有持续恐慌,继续他的推销员生活 。但当他对家庭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 。
在培根1945至1946年的《人物研究I》和《人物研究II》,或1975年的《三人物与肖像》中,人物的动物感既暴露又隐藏 。这让人想起卡夫卡作品的寓意——隐藏在华服下的自我是脆弱的、颤抖的、害怕的,但也渴望被看到和理解 。他们作品的冲突在于,有序和理性,以及难以命名的恐惧和渴望之间的空隙 。
培根|“培根:人与兽”伦敦将展,看其画中动物本能
文章图片
培根,《人物研究II》,1945-1946年,145x129cm
卡夫卡的作品如同先知,充满纳粹将至的预感,字里行间也因为似乎知道即将发生战争而充满阴郁气质 。除了写潜伏在人类体内、准备给世界带来惊喜的昆虫外,卡夫卡还写了一个名为《狗的调查》的故事,他笔下的狗往往看起来比人更幽默、更正派 。培根的大部分画作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的哲学和文学面对的是人类的孤立和潜伏在内心的邪恶力量 。在培根最早的作品,如1933年的《十字架》已经显示这一创作主题,他将十字架上视为无助和残忍的象征,而不是救赎 。
培根|“培根:人与兽”伦敦将展,看其画中动物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