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流调里的中国人:很苦,很善良( 二 )


当我们说“附近”的时候 , 我看到很多人又会回归到一种田间的熟人社会的浪漫想象 , 包括大院的想象 。
对于真正的附近 , 我同意“附近”的多样性 , 另外一点 , 我们提出现在社会的“悬浮” , 或者是流动当中的“附近”的时候 , 它的新意在哪里?我比较在乎新的意义 。 这个“附近”在城市化的中国中 , 新意在哪儿还是要回归到传统的想象当中来讨论 。
北京|流调里的中国人:很苦,很善良
本文图片

《浊水漂流》
首先 , “附近”肯定不是回到过去单位制下的“大院” , “大院”的模式不能叫“附近” , 因为其中有非常高的同质性存在 。
后来大院、单位制解体之后 , 我们感受到的很多社会伤害也是与此有关 。 现在你去采访很多大院里的人 , 他们当时的那种优越感 , 对社会差别认识的有限程度 , 导致了他们要么对其他群体有所误解、非常鄙视 , 要么会对自己地位的失落而怨愤 。 因为大院里有很多下岗员工 , 特别是大的国企经济的衰落 , 也造成很多问题 。
其次 , 高度一致性的社区建设 , 其实也是“附近”概念所反对的 。 现在的社区建设本身不是问题 , “社区建设最后500米”的说法政府也在提 , 各种互联网大厂、快递、物流公司都在提 。
“最后500米”是社会控制的关键 , 也是新经济赚钱的利润来源 。 小区搞得越来越好 , 狭义上的社区建设 , 我觉得不是问题 , 问题是在于社区里面和社区外面的关系 。 社区里面的人和他的门房、外面送外卖的骑手、还有门口摆摊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 , 这是“附近”要去捕捉的内容 , “附近”的新意是在这里 。
最后 , 重新去想象一个生活的构造、生活的意义、附近世界的构造 , 可能都离不开叙述 。 这种叙述通过线上的非虚构写作 , 是不是会沦为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流量经济的一部分?
抖音、快手也是在说“附近的用户” , 但是跟我想象的附近好像是倒过来的 , 是通过那种短视频把附近给碎片化、夸张化了 , 并不是进行一个多样社会关系的构造 。
北京|流调里的中国人:很苦,很善良
本文图片

《小武》
比如小区里面的阿姨、清洁工、门卫、保安 , 还有小区外面的商贩 , 这些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 这是附近的想法要建立的 。 但“眼球经济”下的“附近”、身边的事情 , 跟我想说的“附近”是倒置的 , 就是把一些片面内容夸张 , 不是看联系 , 而是看一起事件本身 , 突出事件的独特性 。
严飞: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 , 其实也想做一些新的尝试 。 我在书里选取的8个小故事 , 从社会学的定量研究思路来看 , 他们缺少统计意义上的代表性 , 不是通过随机抽样的一套方法选出来的 。
但是我在想 , 附近这些真实的故事 , 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去记录吗?他们身上也许没有统计意义上的代表性 , 但是他们有被描绘的典型意义 ,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今天这样的转型社会当中 , 城市飞速的发展、扩张、更新 , 淘汰旧产业以后 , 对于这些普通人的命运如何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
而在社会学的质性研究中 , 一个常常被问到的问题 , 就是我们如何能够在保持与被访者之间疏离关系的基础上 , 来获取足够“深度”的素材?换言之 , 如何可以做到让被访者放松戒备, 开始一种“自然”的讲述?
在这本书里 , 我所选择的那些被访者 , 并不是在一个瞬时认识 , 或者说为了一个研究目的才去寻找并逐步建立起崭新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