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编辑部聊天室|那些年我们深爱的报刊亭( 四 )


董子琪:报刊亭消失的最大影响 , 就是我对有哪些报纸杂志都关注些什么内容和主题 , 不再有概念了 。 那种瀑布一览式的设置 , 那种在摊前想要翻阅感兴趣的篇目又不好意思的心情(老板问 , 你买什么 , 我说我看看我看看) , 并非带有原本目的的、safari式的阅读捕猎都消失了 。 报刊杂志和书籍是不同的 , 前者的即时性与共同感热情地维系着读者群体 , 并推动这个群体影响更多的人 。 更不用说报刊亭对于街区的意义 , 《人行道王国》中社会学家米切尔·邓奈尔通过书刊摊老板找到“街道之眼” , 这是多么聪明的做法!书刊亭老板正是观察整个街区人们的面貌与心灵的重要线索 , 如果在我们这儿做调查 , 要把哪儿作为突破点呢?
报刊亭|编辑部聊天室|那些年我们深爱的报刊亭
本文图片

书刊亭老板正是观察整个街区人们的面貌与心灵的重要线索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林子人:和子琪同感 。 我如今偶尔会买杂志 , 但因为书报亭这样的线下购买渠道大大缩减 , 我基本只能在杂志自营网店购买 。 不知怎的 , 可能是因为阅读热情最旺盛的时候其实是看到杂志封面并激情下单的那一瞬间吧 , 等杂志真的快递到我手里的时候反而不想读了 , 现在躺在书架上塑封都没拆的杂志还有好几本(捂脸) 。 如今买杂志都是我知道我想读XX然后去买 , 阅读视野反而比以前窄很多 , 那种所有报刊都摊在你面前、随便看看时一个有趣的标题吸引你买下来一探究竟的体验已经很少有了 。 纸媒的消退和书报亭的消逝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 或许也是可以探究的问题 。
除了报刊亭 , 新华书店也面临转型的问题 。 去年年末沪上的一则重要新闻是福州路上海书城暂时闭店 , 准备装修转型为“新型书店” 。 许多上海市民特地前来赶在闭店前最后买一次书 , 以此怀念这家开了23年的老书店 。 我虽不是上海人 , 但挺能理解他们的心情的 。 在我小时候 , 民营独立书店几乎不存在 , 杭州解放路上的新华书店和庆春路上的购书中心占据着绝对的市场统治地位 , 我不知道在里面消磨过多少挑书以及在书架旁席地而坐看书的时光 。 在我读书的时候 , 新华书店还没有如今的那种“教辅童书采购地”的刻板印象 , 而是所有年龄段的读者都会去、都能找到心仪之书的地方 。 新华书店转型的呼声已有很多年了 , 我家附近的新华书店有的开辟了24小时书吧 , 有的缩小了营业规模 。 这些年民营书店尤其是网红书店出现了不少 , 分流了一波年轻读者 , 可能新华书店确实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吧 , 但每次想到还是会勾起我的很多童年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