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身边的榜样】南通“王鲁班”:愿为往圣继绝学

编者按:立身养德 , 引领新时代文明风尚;恪尽职守 , 饱含家国情怀;不忘初心 , 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回首2021 , 一批群众认可、社会呼唤的榜样人物 , 引领明德惟馨的社会风尚 , 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 谱写了壮美的新时代赞歌 。 央广网江苏频道推出特别策划《身边的榜样》 , 传扬榜样力量 , 展现作为担当 。
央广网南通1月25日消息(采访人员郑楚豫)在南通 , 有一位“王鲁班” 。 浸染木香近40年 , 他用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将通作家具制作技艺复原并保留下来 , 将自己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变为推动非遗保护的巨大动力 。 他就是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通作家具研究中心主任、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馆馆长王金祥 。
初心常在 莫失莫忘匠人本色
同时 , 王金祥也是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 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 南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 江苏省第五批(南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作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 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 。
然而在众多光环之下 , 王金祥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匠人本色 。
我们见到王金祥的时候 , 他刚从工作室里走出来 , 穿着一身稍有些褪色的灰色工作服 。 “每天都要去工作室里干活 , 这么多年穿习惯了 , 也方便些 。 ”王金祥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这些古家具 , 即使现在开了工厂 , 但还是坚持亲自选料配料 , 把每件家具都用心做好 。
“过去做木工哪有这些机械 , 都是靠工具手工做的 。 ”王金祥在过去花了5年的时间 , 把濒临失传的木工工具进行还原和复刻 , 一共做了600余件 , “还有很多即将失传的东西 , 我想把它们一件一件找回来 。 ”
南通|【身边的榜样】南通“王鲁班”:愿为往圣继绝学
本文图片

还原和复刻的木工工具(央广网发 采访人员郑楚豫摄)
探索钻研 源于民间还归大众
说起钻研木工的契机 , 王金祥坦言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 南通的大量古家具流向海外 , 他在痛心之余 , 便萌发了收藏古家具的愿望 。 尽管当时的经济十分困难 , 王金祥依旧省吃俭用 , 把节省出来的钱用来买家具 。 “他这个人就是这样 , 自己平时不舍得花钱 , 就喜欢去搜集这些古家具 , 一件一件往家里收”妻子陈云说 , “20多年来 , 他已经收集了558件南通特色的古家具 。 ”王金祥主要收藏的是具有南通地域特征的古家具南通柞榛家具 。
“2019年9月23日我们夫妇两个在南通市公证处一次性将个人名下558件藏品全部捐赠 , 创办了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馆 。 ”说起当时的捐赠 , 妻子陈云记忆犹新 , “我们当时也思考了一段时间 , 最后还是决定把南通人民的东西留给南通人民 。 ”
如今的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馆专门收藏、展览和研究通作柞榛家具 , 同时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通作家具制作技艺、红木小件制作技艺和大漆髹饰技艺 。 王金祥开办了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馆后免费向市民开放 , 以期用这种方式保护和传承通作家具的文化符号 。
继往开来 非遗传承核心在“人”
提及通作家具制作工艺传承中遇到的困难 , 王金祥感触颇深 。
“全是人的问题啊 , 全是人的问题 。 ”
如今王金祥自己的通作家具制作工厂中 , 最缺乏的就是木工制作技艺方面的人才 。 “设计师好请 , 但会木工制作技艺的人太少了 。 我们现在尝试着走进校园 , 从高校引进人才 。 但还是太难了 , 大家对木工的误解太深 。 ”王金祥坦言 , 很多人对木工的认识还停留在“没本事就去学木工”的阶段 , 因此要扭转这种观念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