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上联@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文章插图

网上曾经有流传民国时期的高考题,很多网友觉得十分简单,比起现代高考题来说难度要低很多。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民国时期的国文试卷出现过许多神题,1932年,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就出现了一道难题,考生纷纷傻眼,一半人直接交了白卷。
只见卷子上印着这样一道题:“以‘孙行者’为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文章插图

考题的出题者是国文大师陈寅恪,他的本意是考察考生国文素养,没想到这么多人直接放弃作答。
批改卷子时,他连连叹气。突然,他的眼前一亮,面前这份答卷上,考生也只写了三个字,却让他拍案叫绝,连连称赞。
这个考生是谁?他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上联@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文章插图

图 陈寅恪名师巧出题,无情之对其实,1932年正是陈寅恪第一次担任出题官,不成想误打误撞造就了这一段佳话。
以往的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题由中文系主任朱自清负责,不巧的是,这一次新生考试正撞上他出国访问时期,中文系主任的职位由刘文典暂为代理。
清华大学当时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入学考试题当然也有很多人盯着。这项任务交给谁好呢?刘文典犯起难来。
斟酌再三,刘文典想到了一位传奇人物。那就是有国学大师之称的陈寅恪。
刘文典一向自大,但在他看来,如果说天下“真正的教授”少之又少,陈寅恪可以算一个,他自己则只能算半个。因此,在入学考题无人可接时,他第一个想到了陈寅恪。



上联@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文章插图

图 刘文典陈寅恪虽然没有出过题,但已做了多年的批卷老师。在他看来,往年的考题太过平庸,中规中矩没有意义,刘文典的邀请正合他的口味。不过他也正要前往北戴河,时间紧急,陈寅恪稍作思考,给了刘文典两道题。
刘文典定睛一看,一道是作文题,题为《梦游清华园记》,一道则更简短,是一个对子题,上联是“孙行者”。
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太敷衍了吧?其实不然,这是陈寅恪深思熟虑的结果。
他认为,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完全可以用最简单的形式做最精彩的呈现。
比如这道作文题正是给了考生最大的自由度,写清华印象还是期望憧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些全由考生自己决定,可以最大程度表现他们的文学功底。



上联@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文章插图

图 陈寅恪【 上联@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第二道题则更为别出心裁。对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考试怎么能不考对对子?
他设置的只有三个字的对子属于“无情对”,要求对字意思相符,结构工整对仗,同时要保证上下联绝不相关。如果说作文题是门槛,那么对子显然就是真正拉开差距的难题。
究竟有谁能对出这个“无情对”,能在如此“无情”的考官手下拿到分呢?



上联@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文章插图

令陈寅恪失望的是,由于国内时局动荡,国学日益衰微,同学们大多交了白卷,不然就是胡乱对了一些“猪八戒”“唐三藏”之类,完全没有理解无情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