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被捧过头,成为网红是闹剧易中天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 三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被捧过头,成为网红是闹剧易中天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
文章插图
代表作是的,陈寅恪先生不愧为知识人表率。他的一生,坚忍于世途,受裹挟于时潮,以悲天悯人之怀,经沧桑多变之诡,推重气节,守志不堕,潜心学问,独立不移,这确实是事实。在他生前身后,能臻至此等精神境界的知识分子几乎没有,即顾准、吴宓、钱钟书等良知学人,也是乏此决绝的。他的言行也好,遭遇也罢,对彼时曲学阿世、媕妸逢迎之人,无疑是个对照物,而狂风过后依然后继寥寥,愈显出其人“壮士不还”般的悲慨与可贵来。这是陈先生在学问家之外,作为精神符号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几无可伦比。但我必需还犯忌指呈的是,陈先生的这番形象,也有被过度解读之虞,其被尊奉里携有太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甚至很大程度上导致他本身的文化意蕴都被夸大了。比如,许多朋友念兹在兹于他早先为王国维写的挽辞,对提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0字熟若口头禅,且将其奉为“导夫先路”的先烈,但却刻意抹煞他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这是在割裂看待他的理念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被捧过头,成为网红是闹剧易中天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
文章插图
盲翁不忘传述实际上,陈先生所持各种理念,其实是很奇特的,对明朝覆灭满腔哀悼,对满清退场声声惋惜,对民国倒灶也充满同情,种种迹象都显示出他思想的纷繁复杂与斑驳陆离,诸如此等例子实在太多。>所以,说白了,现如今许多朋友推重陈先生,不吝给他浑身贴满厚似盔甲的标签,不过就是一些别有怀抱之人,借陈先生说话而已。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被捧过头,成为网红是闹剧易中天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
文章插图
典型如海外大佬余潜山,国内牛人胡文辉等,礼赞陈寅恪起来真是无所不至,稍作细究就会清楚他们不过就是意有所指。这些解读,最大的问题在于,加附了自身太多意图因素,实是钟馗打鬼,是隔山打牛,不是公心出发,不是求实之论。比如,陈先生生前,学有余力,写了不少旧体诗,很多也的确隐晦难明。他们这些大佬,以还原心曲的高大上理由,拼命加料,过甚其辞,太多解读早已面目全非,表面上是在还原真相,实际某种程度上是用各种比附替代了原有的真相与文本,结果就是只见“开刀”不见本质,只见“真相”丢失原本。这种一种近乎简单快捷的答案追索,不仅使得实际本相不免模糊如稀粥,也在走向反面地扼杀真正的自由思考,更使得陈先生声望更加虚幻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被捧过头,成为网红是闹剧易中天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
文章插图
清华大学照澜院2号原陈寅恪故居也就说,陈先生学问本身确实足以碾压几代人,其为人操守,也确实是沧海欲流中的英雄本色,可是过多学术之外的附加,过多脱离本真的过度阐释,层层加码之下,其人反倒不是愈来愈真实,其成就也不是越来越客观,而是不免帮倒忙,更显得虚空了。甚至不客气地说,因了某些文化气候原因, 陈寅恪先生近些年来,基本就快成创可贴了,有太多人要装得与他心贴心。可这样的名声,绝大多数时,不过伴随着社会情状的起伏涨落偶然得之,跟股票一样不确定。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被捧过头,成为网红是闹剧易中天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
文章插图
2017年末,陈三个女儿,重访桂林为祖先扫墓所以,总体上,我个人还是觉得他被捧过火了。也许,这样的看法也与个人偏爱有关吧。而且,我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我也很尊重陈先生,更无意唐突前贤——我若有狂悖之处,也只承认大谬在浅薄无知,还有从心所欲瞎说了几句实话而已。独立人格好说,独立人格难当。我想,讲实话,守初心,做真人,本身就是纪念陈先生、继承陈先生精神遗产,最好的方式之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斯人肉身虽逝,却依旧生活在眼下的精神时空之中,光芒不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