耤田$“一亩三分地”这个说法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的意义却鲜为人知
文章插图
在中国古代,单数也就是一、三、五、七、九被当做是阳数,皇帝肯定是至阳之身,但是,皇上又不能太过于劳累,所以,就取最小的“一”和“三”来意思意思即可,以至于,就有了“一亩三分地”的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当时的中国一共划分了十三个行政区,所以,就取了“一”和“三”来作为“耤田”面积。所谓“耤田” ,在《史记》中又叫做“籍田”,在明清以后,才被称作“耤田”,其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皇土,农民所耕之地,其实,都是向皇家借的。”并且,“一亩三分地”还与二月二的“龙头节”有关,据说,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婚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文章插图
虽然说,皇帝高高在上,想要什么都是可以轻松得到的,不用自己亲自去做,但是,设置“耤田”却是必须的事情,大概,这其中的意义就在于:用供奉宗庙的方式以表达自己的孝心。因为,古代人对于统治者这方面的品德还是特别看重的。当然,设置“耤田”还有其它的意义,皇帝亲耕还有着示范性的作用:让百姓知道“业精于勤”,勤劳起来就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匮乏;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对后代子孙的教育作用,让其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种庄稼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皇上亲耕作,因对全国老百姓有着示范作用,所以,在开始耕作前要有一套礼仪,最重要也是最先开始的步骤,就是祭祀先农。关于先农,传说是最先教会人们耕种的神,在远古时期,也被人们称作“王社”、“神农”等,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称作“先农”。并且,皇帝亲耕时的姿势也是有讲究的,必须右手扶着犁,左手拿着鞭子,还有专门的“耕耤礼”。
文章插图
在汉代,贾谊曾上书汉文帝,直言进谏:“耕耤”是“天下之大命”。汉文帝被贾谊的奏折所感动,开始亲自耕种“藉田”,以身作则来劝诫百姓要以农事为重。甚至,汉文帝还针对这个事,特意颁布了一道圣旨,主要是强调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明太祖朱元璋对农业这方面非常重视,大概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早些年的农民身份,让他知道农民的艰辛以及农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那个时候的农民没什么其他的奢求,只要是每顿能吃个饱饭就已经知足了,要想全天下的人都不挨饿,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基于对农民特殊的感情,朱元璋在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在南京修建了先农坛。等到后来明朝迁都北京,又在北京重新修建了先农坛,以供“祭祀先农”和“行耤田礼”。北京的先农坛原名叫山川坛,修建于明代的永乐十八年,到明万历四年的时候改名为先农坛,并沿用至今。
文章插图
到了清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对先农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每年仍会在此举行祭祀先农的活动,然后,去到那“一亩三分地”的“耤田”亲耕行“耤田礼”。可以说,明代和清代是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对农业最重视的时期,也是祭祀神农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他们关于祭祀的制度规定的非常周详,每次祭祀活动都是在原有的制度下有序又隆重的展开,祭祀的过程也是非常庄严隆重的。每年春天到祭祀的前一个月,礼部就开始忙活了,不仅程序不能出任何问题,还有安排哪些人参加祭祀,每个官员站在哪个位置,等等都不能出现差错。祭祀前两天开始,皇帝就要开始吃斋,还有参加祭祀活动的那些朝廷重臣,以及在朝的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在家吃两天斋。到了祭祀当天的清晨,皇帝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来到先农坛,先去指定的地方洗手,然后,再开始祭拜活动。
- 大马士革!“战鹰”萨拉丁:少年时光黯淡,死后遗产一枚金币和47枚银币?
- 苏轼#宋朝人下馆子时,经常说“小二切二斤肉来”,这肉是什么动物的肉?
- 青少儿#“与北京冬奥同行”泰国青少儿绘画展举办
- 动力|职场中,滑落“低谷”的真相,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尽早避开“坑”
- 考试|“慢就业”心态调整的方法
- 下联@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7个字难倒众人,纪晓岚的下联堪称妙对
- 仓颉$“双生瞳”很特别吗历史上拥有它的8人,不是圣人就是帝王将相
- 艺术学院&他演了一辈子“如来佛祖”,却从不信神,晚年非常贫穷
- 冰壶@冬奥文创故事|一片“冰心”在玉壶
- 选秀|“母职惩罚”?全球综艺视野里的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