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王丽珍:最浓的年味在心间

【胡萝卜|王丽珍:最浓的年味在心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备年货、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祭灶爷、看春晚...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 , 春节的记忆也大不相同 。
王丽珍是离石红眼川乡贾北里村人 ,1955年生 , 今年已经年过六旬 。 在她的记忆里童年时的春节 , 虽然艰苦 , 却充满了甜蜜 。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 国家也不富裕 , 平时都是吃得很普通 , 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一两顿好的 。 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就是能吃一顿白面饺子 。 ”提起童年的春节 , 王丽珍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过年的饺子 , 她说:“那会儿过年 , 哪像现在吃的花花样样 , 大队给每家每户分二斤羊肉 , 自家再割上二斤猪肉 , 再拿出一家一年分的四五十斤麦子推点白面 , 然后在大年晚上吃顿饺子 。 那时的白面很精贵 , 都不得吃 , 除了除夕晚上的白面饺子 , 大年初一能再吃一顿拉面 , 到初二就吃成'两搅面’饺子了 , '两搅面’就是白面和玉米面掺起来的面 。 ”
“现在过年 , 市场上各种新鲜蔬菜应有尽有 , 而那时过年时 , 大部分人家里就是熬一锅土豆、胡萝卜、粉条大烩菜 , 凉拌一个莜面 , 顶多再炒一个自家生的豆芽或土豆片 。 ”回忆起儿时过年的情景 , 王丽珍至今记忆犹新 , “那时的这锅熬菜, 也是来之相当不易 , 平时根本吃不上 。 熬菜的粉条是自家种的土豆换的 , 胡萝卜是靠平时攒的两个鸡蛋换的零花钱买的 。 过年吃的枣糕 , 枣也是自家树上打的几颗 , 舍不得吃 , 晒干 , 专门留着过年蒸糕用 。 ”
那个年代 , 尽管物质条件匮乏 , 但过春节时的欢乐气氛却一点也不差 。 王丽珍说 , 那时村里没有电 , 点的都是煤油灯 。 过年时 , 也不像现在家家户户挂灯笼 , 我们就是除夕晚上在家门口、炭仓、粮仓布上个灯瓜瓜 。 灯瓜瓜是糕面捏的 , 油是用的蓖麻油 , 寓意新的一年炭满、粮满 。 过年时 , 尽管穷 , 我们小孩子也都能穿上一身母亲给做的新衣服 , 穿上一双自家做的新鞋 , 还能得到大人们给的一毛钱的压岁钱 。 亲戚们之间你来我往 , 互相拜年 , 年味一点不比现在差 。 (采访人员王涛)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