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震|谢茂松:春节的文明原理与文明智慧——日新其德与可大可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谢茂松】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 中国传统称为“元旦” , 现代因为采用公历纪元的缘故 , 就把公历新年第一天1月1日称为“元旦” , 而把农历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元旦”改称为了“春节” 。 要从本源上深刻理解春节 , 就要具有中国文明的视野 , 首先要如孔子所说“必也正名乎” , 先回到传统旧有的“元旦”的本来名字 。
一、一阳来复、日新其德与可大可久之道
元旦之“元”为始 , “旦”为朝、为日之升 , 元旦被称为“三朝” , 即《尚书大传》所说“正月一日谓岁之朝 , 月之朝 , 日之朝 , 故曰‘三朝’” , 又称“三始” , “始”就是“朝” 。 元旦也被称为“三元” , 即“岁之元 , 时之元 , 日之元” , “元”就是“首” 。 正月初一作为一年之始 , 其始不止在正月初一的早晨 , 更早在除夕夜交子时 , 即现代的晚上十一点(南方是十一点半)之后 。
年三十除夕夜 , 全家老小守夜 , 辞旧迎新 , 晚上十一点是交子时 。 子时为中国十二时辰之始 , 交子时就已进入新年、新春 。 按中国文明核心原典《五经》之首的《周易》复卦所说 , 就是“一阳来复” , 而“复其见天地之心” , 交子时就是新的一年的阳气之初生 。 全家守夜就是在阴阳转换、一阳初生之际的守夜 , 守到晚上十一点交子时 。
北方在除夕夜吃过年迎春饺子 , 饺子谐音“交子” , 即交子时 , 而除夕全家包饺子 , 先和面 , 然后把馅包在饺子皮里面 , 最后交合而成椭圆状 , 寓意全家上下和合圆满 。 饺子谐音之“交” , 既是作为天道的交子时的天地、阴阳二气之相交而一阳初生、一阳来复 , 也是人道取法天道 , 即全家上下老幼的和谐 。 推而广之 , 则是古之所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 这就是天人相应的道理 。
除夕夜交子时后 , 家家户户争相放鞭炮 , 接着几个小时后 , 正月初一一大早又是放鞭炮 , 一直放到元宵为止 。 过年从除夕交子时后到正月十五元宵放鞭炮 , 背后有很深的意义 。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说元旦是“道阳出滞 , 祈福祥焉” , “道”为引导疏通之“导” , 要把严冬阻滞不通的阴阳二气在初春元旦之际引导疏通 。 从除夕交子时后到元宵放鞭炮 , 正是以鞭炮声的响彻天地之间 , 来让阳气发舒 , 从而沟通天地之气 。 这如同《周易》中象征雷的震卦 , 春雷之震动响彻大地 , 正是这响声才能震醒大地 。 而有“响”才有“应” , 阴阳才能相互迅速交通、感应 , 无“响”则无“感应” 。
才能震|谢茂松:春节的文明原理与文明智慧——日新其德与可大可久
文章图片

震卦
中国传统的春节过年不像现代节日只有一天 , 只是单一功能 。 中国的春节(元旦)过年是前后联结着一周甚至两周的整体系统时间 。 过年其实是如围棋一样布一个局、布一个场 , 有先后次序 , 具有多重复合功能 。 《周易》“节卦”的彖辞谓“天地节而四时成” , 节日是与“时”紧密联系一体 。 所以要深刻理解正月初一元旦 , 就要与除夕交子时结合为系统整体来理解 。 再往前还要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结合为系统整体来理解 , 往后则与正月十五元宵结合为系统整体来理解 。
先说交子时一阳来复的前七天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 一阳来复、阳气初生 , 并不是在除夕夜交子时一下子发生的 , 而是之前有从过小年到除夕夜交子时的七天潜移默化的运行过程 , 这就是《周易》复卦所说“七日来复” 。
过小年与除夕夜交子时之间的关系 , 以中国哲学传统的底层结构而言 , 是甚为精微的先天与后天、无与有的关系 , 也是隐与显、体与用的关系 , 小、大二者实为一体 。 过小年与过大年的民间习俗背后可实在不俗 , 大俗蕴涵大雅 , 大雅必要落实为大俗 , 即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与礼俗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