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嫑”怎么读,“兲”是何意思这些难读的汉字你认识几个
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很多人可能会读一边,这样的方法适用很多汉字,但是“嫑”和“兲”有点不一样。这两字是由“不”和“要”,“王”和“八”组成的,“嫑”的读音,就是把“不”和“要”连读,读作“biáo”。“兲”字的读音和“王”“八”没有关系,读作“tiān”。这两个长得这么奇怪,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知道汉字的发展,就不会奇怪了。
文章插图
不认识这两字的人不用感到羞愧,“嫑”和“兲”字,你就算找大学教授,他们也不见得认识。别看新华字典这么厚,其实中国人会的汉字最多就6千字左右。你只要会一千个字,就能应对92%的书面材料了。汉字总的数量有十万字,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不上的生僻字。
如果投票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汉字一定高居榜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字是表意文字。意思就是汉字的写法和读音没有关系,你认识这个字其中的偏旁部首,不见得能读出这个汉字。就像“兲”字一样,它的读音跟“王”和“八”没有关系。英语就不一样了,字母和音标是有联系的。
文章插图
写法和读音没有联系意味什么呢?大家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好不容易记住了写法,还要记住想配套的读法,这个工程实在太大了。这也就算了,中国人写汉字还规定了笔画顺序,不按照顺序写是不行的。当然外国人就不管那么多了,只要我画得一模一样就够了。除了写法、读音和笔画顺序,外国人最受不了的就是汉字的笔画太多了。对此,中国人只想说,这还是我们精简汉字之后的样子呢。
汉字的笔画怎么这么多呢?这和汉字的起源有关。网络上经常有家长吐槽孩子,写着写着汉字,慢慢得成了一幅画。外国人写汉字,也像是画画一样。1927年,沈兼士先生提出汉字是由图画慢慢演变过来的。“文字画为摹写事物之图象,而非代表言语之符号,虽为象形字之母型,而不得径目为六书象形指事之文。”
文章插图
沈兼士先生认为,一开始中国人还没有文字,当要记录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画成一幅幅画。随着时间的流逝,图画的笔画越来越简单,最后趋向于人们认识的汉字。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相差甚远,文字上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无数个小国家,各有各的文字表达。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规定了官方文字,这才解决了各地的交流问题。
汉字的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其中隶书阶段是汉字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之前的文字,你基本上都不认识,很想简笔画。到了隶书,汉字逐渐成了我们现在认识的样子。隶书强化了汉字的记号功能,象形功能被大大削弱,这时候汉字已经没那么像画了。如今通行的汉字是楷书,楷书相比隶书形体更加方正,笔画平直。
文章插图
外国人是怎么学习汉字的呢?你可以相信自己读书学习英语的样子。比如说日本的中文课本,上面的对话极其简单。学习读音的时候,日本人也和我们学英文一样,会在上面用日本标注读音。当然如果学好了拼音,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
【 笔画#“嫑”怎么读,“兲”是何意思这些难读的汉字你认识几个】
- 四大美女&“四大美女”就是个笑话,把王昭君去掉,加上她才完美无缺!
- 武士彟&袁天罡的识人术“王”字少一笔,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字
- 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汉字“二次简化”,简单又好认,为何最后失败没沿用下来
- 鲁班!《鲁班书》为何被称为“邪书”?看第一页5个字,就能知晓多可怕
- 上联$刘家出上联:“刘邦、刘备、刘德华”,李家毫不示弱,对出下联
- 外地人&30年前,那些卖刀不收钱、留下预言的“赊刀人”,到底什么来头
- 刘氏家族$刘氏家族出一上联“刘邦、刘备、刘德华”,引其他家族霸气回怼!
- 清末!杨露禅和孙禄堂,是公认的清末“一代宗师”,为何连武举都考不上
- 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一代国学大师竟选择投湖自尽
- 李商隐$他被称唐朝“名句制造机”,可惜诗红人不红,名字听着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