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令#古代通缉令的画像那么抽象,如何抓到罪犯?你看最后一句写了啥

大家好,我们的老虎仔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看过古代电视剧的朋友们,相信大家都看到过这一场景,就是官府在捉拿犯人的时候,都会让衙役们拿着一张画像去捉拿犯人,并且将这张画像张贴在墙上,让群众们都看一下,利于抓到犯人。但是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的通缉令都是又丑又抽象,那么官府又是如何捉到犯人的?

【 通缉令#古代通缉令的画像那么抽象,如何抓到罪犯?你看最后一句写了啥】
通缉令#古代通缉令的画像那么抽象,如何抓到罪犯?你看最后一句写了啥
文章插图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没有拍照工具,官府在通缉犯人的时候,只能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大体画一张比较抽象的肖像,用以抓捕犯人,可是古人在肖像特别抽象的情况下,总能抓到犯人,这是为什么呢?


通缉令#古代通缉令的画像那么抽象,如何抓到罪犯?你看最后一句写了啥
文章插图

首先,官府在追捕通逃犯时,并非按照“通缉令”中的画像来找,而是先发放一个公文,公文上张贴着逃犯的年龄、籍贯等,之后公文会下发到全国各地。一个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达别的地方,那么他进出城或是办一些事务的时候,需要有官府审批的公文来说明此行的目的并且证明这人的身份。如果犯人拿不出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有效的公文,那么很容易被追捕者发现并怀疑他的身份,一旦被盯上,就几乎不可能逃脱了。


通缉令#古代通缉令的画像那么抽象,如何抓到罪犯?你看最后一句写了啥
文章插图

其次,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一种“保甲”制度,其意思就是把一个规定的范围规定成一个保甲,如果这个区域有一个人犯了罪被通缉,却没有一个百姓来举报,那么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百姓都要受到惩罚,因此,如果有陌生人来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所有人都会懂,大家就会把这个人和画像的人进行对比,如果这两个人有所相像,此人就会受到怀疑,并加以质问,假如此人说不出来原因,就会有人去官府举报,因此犯罪的人如果想要逃脱,可谓是难上加难。


通缉令#古代通缉令的画像那么抽象,如何抓到罪犯?你看最后一句写了啥
文章插图

另外就是通缉令上面的最后一句话了,这也是张贴通缉令的捕快们的底气所在,认为只要百姓们看到了这句话,那么无论逃犯怎么跑都会跑不了,那就是“提供线索者,赏银百两;若是成功生擒者,赏银千两”,古人们想要赚点银子可不容易,在这种重赏之下,那逃犯的身边到处都是敌人,他又能够往哪里跑呢?这不仅是朝廷愿意花大量银两追捕犯人,同时悬赏的数额还不小,对平民百姓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就大大提高了抓到犯人的几率。


通缉令#古代通缉令的画像那么抽象,如何抓到罪犯?你看最后一句写了啥
文章插图

就像《东周列国志》记载的那样,春秋时候伍子胥就曾经被平王张贴通缉令追捕,为了逃脱通缉,伍子胥可是费尽心思,可见哪怕在古代通缉令肖像如此失真的情况下,想逃避追捕都甚为不易,所以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定要恪守法律,做个守法的好公民啊!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瞧最后一句写的啥!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