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的理解错位根源在于审美教育不健全”
这次活动的另一位主持人李壮有两大爱好 , 一是诗歌 , 一是足球 。 “说来好笑 , 在中国被骂最狠的两个行业 , 就是这俩 。 但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
在李壮看来 , 被骂说明大家内心其实还是很关注和很重视的 。
“至于大众理解诗歌时的某些错位 , 我想 , 根源在于中国诗歌教育 , 或者说广义的艺术审美教育的不健全 。 很多人不懂 , 不是他们不想懂、不能懂 , 只是因为他们没机会懂 , 他们不像我们一样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诗歌教育、文学教育 。 ”李壮说 。
本文图片
李壮
李壮很可能说出了部分事实 。 有论者指出 , 检索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 , 新诗少得可怜 , 和古典诗歌比例悬殊 , 而仅有的二十来首作品中大部分都是1980年代以前的 。 当然 , 新诗百年 , 积淀的经典作品和两千年的古典诗歌本来就不能对等 。 那国外部分呢?也是停留在十八、十九世纪 , 二十世纪以来的大概只有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和狄金森的《篱笆那边》 。
“很多大众读者不了解文学史 , 对于诗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并不清晰 , 他们在书店看到的诗集 , 更多是来自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诗人 。 ”桉予说道 。
很多诗人早已放弃了和大众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 。 诗人、评论家姜涛曾写道 , “诗人们先是要和传统争吵 , 以确立自己合法的立足点 , 继而又要和庸俗的大众争吵 , 和陈腐的文化官僚和学院派争吵;无人可吵的时候 , 诗人们就自我分裂成敌对的集团 。 ”
但总有不放弃者 。 有的人借助“事件”的力量 , 依靠夸张的先锋表演 , 在激怒大众的同时 , 也尝试去娱乐大众 。 有的人则利用时代和技术提供的机遇 , 普及诗歌教育 , 执拗地传播诗歌内在的声音 , 比如上海民生美术馆的“诗歌来到美术馆”系列活动 。
比如桉予 , 比如李壮 。
“我现在特别愿意做的一件事 , 就是去中学给学生做诗歌讲座 。 而我对此是乐观的 , 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 , 尤其是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壮大 , 公众——尤其是下一代的年轻人——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优秀的诗歌资源、获得更好的审美教育和艺术启蒙 。 懂诗爱诗的人会越来越多 。 ”李壮说道 。
桉予则向澎湃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这件事会持续做下去 , 向更多的大众读者呈现更多的诗人和诗歌 。
“一个人首先要看见诗 , 才能试着去理解和关注 , 甚至因为喜欢一首诗而去喜欢某个诗人 。 我们无法得知一个人是出于怎样的审美 , 怎样的情境看见一首诗 , 这种不确定性 , 恰恰有了某种更广阔的意义 。 在这个过程中 , 诗人们也会发现他们的读者 , 或许 , ‘世界上阅读诗歌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等同于‘世界上的诗人已经寥寥无几’ , 都只是一种主观的认识 。 ”
【对话】
澎湃新闻: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形式?
桉予:诗歌从口口相传到被刻在龟甲上 , 从写在竹简或纸上到近现代被印成油墨 , 再到如今被显示在大大小小不同的电子屏幕上 , 接下来 , 它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人们产生关联?我一直在互联网行业 , 目前在大数据领域创业 。 有业内人士认为 ,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进入web3.0时代 , 即使大多数人还不理解NFT、区块链等 , 这场变化也必然会发生 。
三百多个诗人在“诗歌24h——标枪2022”直播读诗 , 这是一种分享 , 共享是有意义的 , 除了把诗人们的诗歌分享给更多的人 , 更是一种倾听 , 一是诗人与诗人之间相互聆听 , 二是诗人与诗人之外的朋友相互倾听 。 至于为什么是24小时 , 虽然跨年只需要一秒钟 , 但24小时可以让我们把不同的诗人更全面地呈现给大众 , 每一位路过的朋友 , 都是读者、听众和见证者 。
- 专家们$凯尔特公主墓发现巨型青铜器,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了古代一个秘密
- 90后@小学生古诗改编现场,90后绝对参与过,最后一个只有00后才敢写
- 神人&历史上突然消失的“神人”,一个比一个厉害,至今下落不明!
- 梁思成&民国四大美女的最终归宿 谁是最幸福的那一个
- 香妃#乾隆最宠爱的女人,死后棺材被人砍了一个大洞,只剩下了一个辫子
- 中国|专访|一个95后诗人将300+诗人引入诗歌“元宇宙”
- |荀子日课375丨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埋没一个人
- |王熙凤坦露心里话,荣国府穷得揭不开锅,办法虽有却最怕一个意外
- 山海经#山海经说了些啥?里面记载了一个女儿国,青丘狐族传说也引自于它
- 林徽因@林徽因坦言:自己同时爱上两个男人,梁思成听后做了一个艰难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