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2022年虎年除夕 , 人们再次看到一次中国传统文博美学的现象级“破壁”与“出圈” 。 亿万观众观看的央视春晚上 , 舞蹈史诗《只此青绿》成为整台节目的爆点 , 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 被观众赞为“绝美”“美哭了”的这个节目 , 迅速上了热搜 , 引燃了一波网络刷屏和转发潮 。
这一幕 , 和去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的出圈 , 几乎如出一辙 。 同样是用舞蹈讲述文物的故事 , 同样是创意迭现 , 同样是通过不缺关注度的春晚平台 。
如果说 , 《唐宫夜宴》的成功是偶然 , 《只此青绿》的“复制”成功 , 似乎证明了:持续“出圈”的这股文博热 , 已经掌握了流量密码 。
如出一辙:从古代文物
到现代舞蹈的艺术转化
唐宫|《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文章图片

《只此青绿》
舞台上 , 当青衣高髻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时 , “惊艳、古风”几乎是所有观众的共同感受 。 再往下看 , 感动随之而来 。
舞蹈《只此青绿》 , 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 , 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 , 以“展卷人”视角“窥”见18岁天才画家王希孟创作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
由于时间限制 , 央视春晚上呈现的是《只此青绿》的一段群舞片段 , 表达的是画中群山层峦叠嶂的意境 。 《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被抽离出来 , 抽象成舞台上的女性人物形象 。 当舞者们呈现不同的造型和体态变化时 , 是在模拟山峦的层峦叠嶂 。
舞蹈的细节 , 也高度还原了这种象征意义 。 舞者高耸的头饰 , 就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 , 像是山的纹理 , 也可以想象成山间瀑布 。 可以说 , 《只此青绿》为观众呈现了“每一帧都是画”的视听盛宴 。
唐宫|《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文章图片

女主“青绿”舞者双袖下垂 , 像是山的纹理 , 又如山间瀑布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只此青绿》之所以出圈 ,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 。 “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已经提供了相当成熟的艺术母本 , 其设色之精妙、构图之磅礴、意蕴之丰厚 , 本身就是极大的审美享受 。 《只此青绿》对图画意境几乎进行了一比一再现 ,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舞剧很自然地共享了图画的审美层次 。 诗剧和图画 , 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门类 。 《只此青绿》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艺术转化 , 实现了气脉上的贯通 。 ”
这种艺术审美的成功“转化” , 也和去年出圈的《唐宫夜宴》有相似之处 。 舞蹈《唐宫夜宴》讲述了博物馆里唐俑造型的一群唐朝女乐官在赴宴路上发生的趣事 。 14名舞蹈演员穿着的连体舞衣里面塞着海绵 , 嘴里含着棉花 , 只为体现唐俑的丰腴形象 。 她们眼角的月牙形妆容 , 也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斜红妆” 。 观众仿佛看到一群真正的唐俑 , 在舞台上“复活” 。
唐宫|《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文章图片

《唐宫夜宴》的舞者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斜红妆”
无论是《只此青绿》还是《唐宫夜宴》 , 不少观众发出了类似的感喟:“国宝真的动起来了!这才是中国文化!”也不乏观众直呼:“请春晚按这样的节目标准卷起来 。 ”
不约而同:传统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