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1924年,鲁迅参加泰戈尔生日宴,中途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你微微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而我为了这个已等待得久了。”
这般意境优美,思想缱绻句子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
自他荣获这一桂冠之后,文学影响力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与追捧,更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场“泰戈尔”文学风潮。


知识分子$1924年,鲁迅参加泰戈尔生日宴,中途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文章插图

可是,正是这样一位著名作家,于1924年来华交流之时却引起了国内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为我们留下了千丝万缕的思考与探究。
一、宴会上的不欢而散
1924年,泰戈尔来华交流,期间恰逢他的生日,国内一众知识分子便为他筹备了一场盛大的生日晚宴。
晚会上,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可是就在此时,受邀参加的鲁迅先生却突然拂袖而去,并留下四个大字:“一塌糊涂!”
最终,这场晚宴悻悻落幕。那么鲁迅先生究竟为何有此惊人举动呢?
【 知识分子$1924年,鲁迅参加泰戈尔生日宴,中途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知识分子$1924年,鲁迅参加泰戈尔生日宴,中途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文章插图

其实这背后既有鲁迅先生对以徐志摩为首的过分崇拜派的厌恶,更有对他们这种做派背后所体现的文化交流态度的否定!
二、泰戈尔的个人魅力
作为诗人,泰戈尔的魅力是无以复加,他身着长袍,头戴布帽,长须银发,目光和蔼;讲话时抑扬顿挫,激动之时更会右手紧握,放于胸前,哪怕是不懂英语的人,也往往会被他的热情与真挚所打动。
在大学大礼堂中,欢迎泰戈尔的学生摩肩擦踵,人满为患。
当泰戈尔开始演讲时,现场几乎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据说泰戈尔每到一处,该地方的礼堂木板总要破裂一次——因为负荷人数太多!


知识分子$1924年,鲁迅参加泰戈尔生日宴,中途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文章插图

可是,在这份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影响下造就的崇拜者,却引发了诸多矛盾。
三、徐志摩的过分崇拜
对于泰戈尔的崇拜,徐志摩是典型代表,而过分地崇拜会降低一个人的智慧与独立精神。
徐志摩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文人,做事常常随心所欲,这一特点让他爱情之路坎坷,更给泰戈尔的中国行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泰戈尔不会中文,讲的是英语,他与公众说话、演讲就需要翻译,徐志摩当仁不让担任了这一角色。


知识分子$1924年,鲁迅参加泰戈尔生日宴,中途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文章插图

可是,他实在太痴迷于泰戈尔,有时候竟然拒绝翻译,害怕自己会亵渎泰戈尔!他自己对泰戈尔的话,听得老神在在、津津有味,台下绝大部分不懂英语的听众,却宛如鸭子听雷,他让泰戈尔实在过分脱离群众!
四、鲁迅的振聋发聩
当时泰戈尔的祝寿晚宴,鲁迅说了四个字“一塌糊涂”,拂袖而去。
这四个字的根源,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众知识分子对于泰戈尔的过分赞美,还包括那些知识分子的文化交流态度。
在鲁迅看来,中国大可以与外来的优秀文化进行友好交流,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


知识分子$1924年,鲁迅参加泰戈尔生日宴,中途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文章插图

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确实至名归,鲁迅也是尊敬这位老人家。
可是,作家与作家的交流,代表了各自的文明,应是平等独立自由的,而非谄媚讨好追捧的!而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泰戈尔的溢美之词,使得泰戈尔被迫站在神坛之上,已经脱离了正常交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