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读书10年,分享我所有的读书方法( 六 )
比如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小女孩问里昂: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里昂说:总是如此。
文章插图
虽然这是一段电影情节,但这也是一个小场景,我们可以拿来练习一下。这就像我们以前经常问:是不是考上大学就幸福了?是不是找个好工作就没什么烦恼了?差不多。
事实是,任何时候都会有烦恼,有不容易。联系《矛盾论》中矛盾的普遍性就可以知道,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同样,烦恼也是解决不完的。
二、消化知识的三种方式
分别是:思考、输出与实践。
第一,思考
思考是什么,其实就是加工,或者换个形象的词:盖章。书是别人写的,知识也是别人总结的,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看,大多数情况下,没几天就忘了。而且被动阅读的知识留存率很低,大概只有5%左右。
思考有两个层面,一种是自然而然想到的东西,即你在读书时,肯定会有一些零碎想法。比如读汪曾祺的随笔,觉得他文字朴素,写法细腻,观察真实。
另外一种思考,是有意识去琢磨,联系生活,分析问题或者用你的生活经验去验证知识。比如我前天读《第五项修炼》,里面有一个词是“增长极限”与“负担转移”。
第一个词,让我想到了许多增长模型中的天花板,第二个词,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很多暂时缓解矛盾的做法。
想到之后,接下来就是我说的第二点——用文字输出。
第二,输出
输出不是让你写作文,而是用文字,将你看到的想到的东西,重新整理一遍。这个过程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与生活,打通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也能帮我们验证知识的掌握情况。
想的时候,你觉得懂了,能不能写清楚,真不好说。
比如刚才我提到的两个词“增长极限”与“负担转移”,经过思考后,我就写了一个打卡,内容如下。
文章插图
客观来讲,输出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越有价值的事情,往往难度也越大。这个需要大家刻意练习,孰能生巧。你只有多想多写,才能想到更多,写得更多。同时,读、想、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输出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随感式,即想到什么,整理出来即可;另外一种是逻辑式,即用环环相扣的逻辑分析法,去系统解决一个问题。
后者难度大一些,如果你是新手,前一种方法就挺好。刚开始简单点,慢慢来,后面逐步提升难度。
第三,实践
实践就是在你掌握了一个很好的知识点、思路或者操作方法之后,应用到你的生活与工作中。比如我学了一个稳定情绪的方法,那我下次就可以练习一下,或者我学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可以直接用用。
很多知识都可以拿来用,只是我们停留在了只读的阶段。
刚才我提到汪曾祺,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觉得他的文字我很喜欢,那我就可以学习并模仿他的写作手法,进一步应用到我自己的文章当中。再比如我在读《孙子兵法》时,明白了还是要稳固基本盘,这一思路也可以指导我的实践。
要刻意去用,有意识去用,反复用,不断验证,不断升级。
我们学一切东西,到最后还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PS:这里我附加一个书单,是我从去年看过的书中,挑出来的一些我觉得不错的书。
《毛泽东选集》
《乡土中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活着》
《中国历史精神》
- 沈荃#沈从文带九妹出走10年,送回故乡时已是疯子,晚年见外甥失声痛哭
- 杂剧|深柳堂读书记︱谈赵万里批校本《曲录》
- 李雪涛|读书|经典是一张人性的磨砂纸——读李雪涛《思想小品》
- 陶渊明&读书 | 经典是一张人性的磨砂纸——读李雪涛《思想小品》
- 笔下|读书 | 王加:《画外有音》画家笔下俄尔甫斯与欧律狄斯的爱情故事
- 伊斯兰国家&他没上学读书,却创立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如今教众信徒达20亿
- 精力|读书丨提升工作效率,这三本书值得一读
- 笔法@学书笔记:一句书论,揭示了爱好者练不好书法的共同问题!
- 颜如玉&这六副对联, 写尽了读书人的清贫, 你最认同哪个
- 一本好书!老书虫念念不忘的3本“断更”小说,你入坑过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