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堪称绝对

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对大年初一人们热闹、欢庆场面的刻画,也写了人们用“新桃”换下“旧符”的情景以表示辞旧迎新。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每逢过年的时候,古人便有在大门左右两侧悬挂桃符的习俗。直至五代时期,人们将联语刻在“桃符”上迎接新年。如此,便有了春联。


乾隆#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堪称绝对
文章插图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逢年过节悬挂春联已经极为普遍。因为春联联语刻在桃木板上,所以春联也被叫做桃符,也就是王安石诗中所说的“桃符”。
到了明代以后,对联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广。如此,当时不仅在过年时期悬挂春联,平时对韵题联亦成为文人墨客之间的雅事。
到了清朝时期,对联更是如同盛唐律诗一般兴盛,而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乾隆和纪晓岚留下的一些趣味横生的妙对。既如此,那乾隆和纪晓岚是否留下了一些妙对让后人观摩呢?
事实上,无论是朝堂之中有心考验,还是闲暇之时随手所作,乾隆总会作出上联让臣子应对。
一、千古绝对
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对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几次南巡游历,走到哪题到哪的爱好,纪晓岚可以说是知之甚详。因此,若是纪晓岚跟随乾隆出去的话,通常都会随身携带者笔墨。以便在乾隆兴致来临时,为乾隆磨墨。


乾隆#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堪称绝对
文章插图

乾隆登得大位之后,曾六次南巡,所去的地方也多是扬州、杭州、苏州等一带地区。每逢到一出古庙寺院,便要题上一首诗或者送上一副对联。
有一次,适逢烈日如火,乾隆和一众官员被晒的汗如豆大。随后,便是灵机一动,指着太阳又想出了一句联句:“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
跟随在乾隆身边的一众官员也都知道乾隆是什么性子,因此,众人便是一顿马屁拍了上去,让乾隆忍不住开口大笑起来。
随后,乾隆回过神来,对着众位官员道了一声:“众卿可能对的上来?”
众位官员溜须拍马的手段是一流,但在对韵方面的造诣就拿不出手了。索性乾隆也没有能指望一众官员对得上,便将目光放在了旁边一言不发的纪晓岚身上。


乾隆#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堪称绝对
文章插图

乾隆知道纪晓岚素有才华,于对联一道才思敏捷高于常人,此刻见纪晓岚一言不发看着河边葱郁的树木,便知纪晓岚已经有了下联。
于是,乾隆直接命纪晓岚给出下联。而纪晓岚也没有推脱,很是干脆的指了指远处的树木,开口将下联吟了出来:“单木是木,俩木是林,仨木是森。”乾隆见纪晓岚对出自己的上联,便笑着称赞纪晓岚才华不凡,而一众大臣也是纷纷叫好。
不过,纪晓岚是清朝大学士,其才华横溢,工诗善文,尤擅对联。
曾经说过“天下无不可对之对”的豪言壮语。既如此,那么这副对联又如何称得上是“绝对”呢?
事实上,单从对联的要求和工整程度来看,纪晓岚这一下联也不算什么。但若是了解其中隐含的意思,便知纪晓岚的才思高妙之处。


乾隆#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堪称绝对
文章插图

二、对联妙处
大家都知道,对联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成“对”成“联”。不仅在字数、形式方面要成双成对,对仗工整,还要在内容方面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