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怎样了?老师一般不会告诉学生

《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中国古代历史上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和最高拥护者,皇帝通过命令以及权力的实施,来管辖整个国家。不过,在以皇帝为最高首脑的政治制度下,同样需要大批官员和人才的存在。为了能够更好的选拔官员,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一定的选官制度。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的世卿世禄制,到两汉时期需要经过几轮选拔的察举制,再到隋唐之后盛行的科举制,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一直在变化,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真正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老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怎样了?老师一般不会告诉学生
文章插图

一. 选官制度偏向贵族古代的选官制度虽然与今天不同,但想要当上朝廷命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除非中国古代延续的选官制度,一直都是西周初期的世卿世禄制,只要家中的长辈是王室贵族,亦或是卿大夫,那么嫡长子就能够世袭继位,并且这个职位会一直传承下去。但这样的制度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能够选取大量的人才,世卿世禄制就被废除了,毕竟世袭的爵位和官职只会让人失去努力的方向。


【 老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怎样了?老师一般不会告诉学生】老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怎样了?老师一般不会告诉学生
文章插图

其实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虽然经历多次变化,但这些制度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偏向于贵族。虽然平民子弟在某些选官制度下依然拥有入朝为官的权利,但这个过程其实非常艰难,暂且不提他们能否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连他们掌握知识的这个渠道和途径,也是分外困难的。毕竟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子弟,他们天生就拥有优渥的学习条件,而出身贫寒的才子能否接受到教育都不好说。就像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古代的小故事,主人公是凿壁偷光的匡衡,他为了读书不惜以这样的方式,那么他长大以后怎样了?是否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的结局,老师一般不会告诉学生,因为匡衡终究是让大家失望了。


老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怎样了?老师一般不会告诉学生
文章插图

二. 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出生在西汉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中,因为家境的原因,匡衡虽然能够勉强进入学堂上学,但却无法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毕竟家乡的学堂肯定是比不上京城的。除此之外,匡衡也没有太多的课外书本,毕竟家中没有多余的闲钱供他使用,能够进入学堂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因此,匡衡从小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唯一能够改变现状的方式就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真正有才能的人,进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与赏识。关于匡衡,想必大多数人认识他,还是从一个小故事当中,那就是凿壁偷光。


老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怎样了?老师一般不会告诉学生
文章插图

匡衡的家庭非常贫穷,到了夜晚自然也舍不得点灯,毕竟古代用的是煤油灯,而煤油是需要花钱去买的。为了尽可能的节省家用,匡衡自然只能借着天色来学习,夏天的夜晚还好,可一到冬天,天早早就黑了,饶是匡衡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看清书本上的字。但是,匡衡有时白天还需要干活来补贴家用,学习的时间只能放到晚上,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不得已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悄悄在墙壁上凿出一个小洞,借助隔壁人家微弱的烛光来看书。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激励,他让人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不敢浪费一丁点的学习时间。不过,关于匡衡的后续,老师却一般都不会告诉学生,因为后来的匡衡并能保持住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