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懋伟@北洋猛虎段祺瑞,从小邋遢没人样,16岁却靠一个银元改变了一生( 二 )



成人看人是世俗功利的,小孩子看人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私塾读书时,有个叫申孟达的同学就颇为看好段祺瑞,总说他擦掉鼻涕就是挎刀大将军。四十多年后,申孟达在报纸上看到段祺瑞任临时执政时,曾兴冲冲地跑到京城找故友。段祺瑞没有忘记这个少年时看好自己的玩伴,他亲自把申孟达接到府中,设宴为其洗尘,席间无拘无束,仍似当年。
申孟达不愿做官,在段公馆过了两个月后,饱食终日感到厌倦,遂产生了回乡念头。段祺瑞赠给他许多钱,并且送了他一个临时执政府咨议的头衔。申孟达返回宿迁后,在宿迁中学东南斜对门设立公馆,门前挂着“临时执政府咨议申公馆”的牌子,公馆最显眼处摆放着段祺瑞的亲笔信和段祺瑞身穿官服的照片。
那一时期,除了有这位少年玩伴看好段祺瑞,还有一人也看好他,此人便是段祺瑞后来的老丈人,宿迁举人吴懋伟。吴懋伟祖上是开丝店的,丝线生意败落后,吴懋伟便改行相面,经常到城郊各处串游营生。吴懋伟和段佩很熟悉,也有些交情。段祺瑞渐渐长起来后,一日吴懋伟对段佩说:“令孙相貌不凡,日后必做大事,我想将小女许配给他。”段佩很高兴,欣然答应,并订下了婚约。
只是老祖父没能看到段祺瑞成亲的那一天,1879年,段佩在宿迁军营中亡故。那时清廷已经腐坏,军营不似从前,所谓的授衔不过是一纸空文,人一死,除了口头的安慰,一点物质上的善后也没有,而且空出来的职位立刻会有人顶上。而父亲段从文在乱世中持家,只能勉强糊口,因而从那以后,段家便家道中落,一天不如一天了。段祺瑞哭送祖父灵柩归葬合肥那一年,只有十四岁。
吴懋伟@北洋猛虎段祺瑞,从小邋遢没人样,16岁却靠一个银元改变了一生
文章插图

因为家境越来越不好,段祺瑞虽然勉强还能在私塾读书,但费用却时常拖欠。那时,教段祺瑞的塾师姓侯,此人欺贫爱富,看不起段祺瑞,在段祺瑞欠下膳费时,甚至还扣下了段家仅有的一方旧砚台和一张旧书桌。
但段祺瑞后来做了总理,侯先生到北京找他,他却把先生当作贵宾接进府里,衣食起居极为优待。侯先生在北京段公馆住了三个月,回家后才发现,段祺瑞已悄悄为他盖了一座新居。段祺瑞失势下野,寓居上海时,生活费用仅靠蒋中正每月赠送的一万元敬仪,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从这笔钱中分出一些按期寄给侯家,直到去世。
段公馆老人说,老太爷这是只讲一念善,不记曾经恶。原来,私塾侯先生的女儿是个很有同情心的女子,每逢私塾打牙祭时,总是偷偷地在段祺瑞的碗底埋放两块肥肉。就是这两块肥肉,让段祺瑞报答了一辈子。
在乡间勉强又读了两年私塾后,1881年,不甘像父亲一样在田间地头悲苦劳作的段祺瑞,和父亲段从文、母亲范氏进行了一次交谈,他提出要去山东威海卫投奔在军中担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见儿子志气已定,去意已决,段从文最后拿出了家中仅有的一块银元。不管在段祺瑞口中,还是在段家后人口中,这一刻都是段家最心酸、也最荣耀的时刻。段家后人总是无比骄傲地说,老太爷的天下是靠一块银元打出来的。
吴懋伟@北洋猛虎段祺瑞,从小邋遢没人样,16岁却靠一个银元改变了一生
文章插图

安徽到山东远隔千里,十六岁的段祺瑞就是靠着怀揣着的这一块银元,徒步走了十天两千余里,最后到了山东威海卫,找到了族叔段从德。段祺瑞的坚韧、执着,打动了远房族叔段从德,从此段祺瑞真正地在军营中扎下根来。
北洋时代,枭雄人物的出道各有不同,有袁世凯那样的世家子弟,出手即是不凡;有张作霖那样的顽劣草莽,以胡匪成大道;还有吴佩孚那样的落魄秀才,遇贵人腾升而起。段祺瑞跟这些枭雄都不同,他走的路看上去最正,最按部就班,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