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影院降票价只是第一步 文化融合才能走出困境】根据灯塔数据 , 截止到2月7日10:45 , 春节档总票房已经突破50亿 , 达到了54.78亿 。 而这个数字背后是史上最贵春节档 , 今年春节档(截至目前)平均票价达到了53.1元 , 大年初一的平均票价更是高达56.1元 , 创下了历史高点 。 与票价相对应的 , 今年进电影院的人明显少了很多 。 电影《狙击手》宣布自2月7日起下调所有版本结算价格至A类35元 , B类30元(各降5元) , 这也是今年春节档8部新片里首部降低限价的影片 。 (2月6日澎湃新闻)
《狙击手》降票价 , 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 , 按市场规律 , 去影院的人少了 , 票价自然要用价格来调节市场 , 所以 , 预计各电影都会降价 。 更不要说早在2月3日 , 就有红V爆料 , 全国院线群收到了“调整科学定价 , 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的建议 。 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共同调解下 , 影票降价应该是大概率 。
值得注意的是 , 电影票的定价由电影的制片方、发行方与影院(院线)商议定价 , 并签订合约 , 但定的结算价格是最低票价 , 并不是均价 , 也不是统一价 。 只是按照此协议 , 影院不能以低于这个价格卖票 。 也就是说 , 影院不可能大幅度降低票价 , 否则就是以自己的亏损来为制片方和发行方买单 。 所以 , 即使现在影院所有电影都降低票价 , 也不代表今年国庆假期和明年春节假期电影票不会再提价 , 甚至比今年春节更贵 。 如果假期票贵 , 看电影的人少 , 非假期降价看电影的人也不会多 , 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 无疑让还没走出困境的影院雪上加霜 。
票价降多了 , 影院难以维持生存 , 降少了 , 导致观众不进影院 , 影院可能仍难以维持生存 。 要解决这个矛盾 , 或许还要从两方面解套 。
一是电影的制片方、发行方要适当向影院让利 。 不能因为现在影院多 , 制片方、发行方有选择权而涸泽而渔 。 制片方要创作好电影 , 发行方要选择好电影 , 让观众愿意为好电影多支付一点钱 , 而不是“人次不够 , 票价来凑”的纯商业操作 。
二是影院要兼顾假期电影的文化公共服务属性 , 通过文化服务多业融合来打通瓶颈 。 2021年3月1日 , 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就指出 , 持续提升消费体验 。 电影票价暴涨 , 表面上是市场推动 , 深层次分析还涉及交易中的消费者体验 。 影院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抬高电影票价 , 继而忽略节日期间电影消费的大众属性 , 无异于杀鸡取卵 , 一旦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理解 , 受伤害的最终还是自己的长远发展 。
由影院想起书店 。 很多人不在实体书店买书 , 但很多书店通过“一专多能” , 通过开发文创产品 , 向特色化、精品化、专业化方向转变 。 反观一些电影院 , 创新的东西很少 , 最多不过是卖爆米花和可乐 , 其收益还不能支持其降低票价 , 也就养成了票价依赖症 。
看电影的主要观众群是年轻人 , 而年轻人的特点是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社交需求 , 而且社交需求的比重占得越来越大 。 卖爆米花和可乐只能解决生理需求 , 不会提高社交需求 。 提高社交需求 , 关键还是来影院的人更多 , 然后打造社交场景 , 影院在社交场景的收入提升了 , 就可以降低门票价格 , 继续吸引年轻人 , 继续扩大社交场景收入 ,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 在这一点上 , 广东影院是个很好的例子 。
因此 , 各地要把影院的发展放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大框架中来 , 放到城市文化产业链上来 , 通过帮助影院走跨界、融合之路 , 把服务提上去 , 把票价降下来 , 让包括外来务工的年轻人也能看得起的电影 。
- 票价|春节档票房破60亿未达预期,虎年还有众多高质量影片“正赶来”
- 票价|春节档电影能否“值回票价”
- 几部|《四海》排片下降到个位数,率先被“抬走”,刘浩存不是唯一的锅
- 票价|工作首日票房遇冷,榜首疲软,《杀手》逆势抗跌,票价高是主因?
- 票价|春节档战罢,但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
- 现实|电影院正在热映的十部电影,你觉得哪几部值回票价了?
- 官宣|突然官宣:今起降价
- 狙击手|冬奥会开幕式后,张艺谋再次暖到观众:《狙击手》第一个降价
- 狙击手|7天超60亿!虎年春节档观影人次少了4600万!《水门桥》也降价了
- 动画片|《杀手》破15亿,超《夏洛特烦恼》,豆瓣评分连降,不及两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