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父亲之路|以六十载生命体验书写“中国式父子” 叶兆言新作《通往父亲之路》 出版( 二 )


叶兆言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的孙子 。 出身文化世家的叶兆言 , 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耀眼明星是其家中常客 , 祖辈与父辈的特殊经历 , 对其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叶兆言从历史的缝隙中 , 发见他们的来路与去处 , 对20世纪中国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命运投以持久的观照与反思 。
“不由得想起刚准备写小说时的幼稚念头 , 打算写一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长卷 , 对象是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 , 从章太炎那辈开始写起 , 然后过渡到我们这一代 , 大约是五代文化人 。 这个野心并没实现 , 至多也就是在我后来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中 , 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 。 ”这一系列散文随笔就是叶兆言最经典的一套非虚构文集 , 包括《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诚知此恨人人有》 。 在这套书中 , 叶兆言以随笔的形式 , 回首往事 , 追忆家族三代命运沉浮 , 漫谈知识分子精神传承 。
通往父亲之路|以六十载生命体验书写“中国式父子” 叶兆言新作《通往父亲之路》 出版
本文图片

叶兆言(中)
从父子故事延伸到家族与时代
《通往父亲之路》是一部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 。 南京大学吴俊教授读完本书 , 感慨“很有些痛感 , 终归于平静 。 克制 , 源于善意” , 恰如其分 。 《通往父亲之路》以四万字篇幅处理一个四十万字的题材 , 单就题材而言 , 这完全可以是一个长篇小说的体量 , 因为这涉及一系列宏大命题:家族与时代的关系 , 亲近抑或疏离的父子关系探讨 , 知识分子精神命运的变迁 , 等等 。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忆中选取素材 , 如何在庞杂的素材中剪裁到妥帖的主题 , 极大考验着作者的写作功力 。
据叶兆言透露 , 作品中张希夷干校养牛这一情节即移植于伯父叶至善干校养牛的经历 , “这一段其实是我伯父和我们老爷子(指叶圣陶先生)的一段故事 。 我伯父就像我小说中写的这个父亲一样 , 在干校养牛 , 而且他很得意地天天晚上起来给牛把尿 , 我祖父在书店里到处给他去找养牛的书 。 他们在通信中大量提到这一件事 , 养的牛怎么好 。 真实生活中 , 我伯父和我祖父光是通信就写了很厚一本书 , 谈的全是怎么养牛 。 ”这种来自生活热气腾腾的经验拉长了作品的内部空间 , 也赋予小说更真实可感的质感肌理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本书特邀翻译家赵瑞蕻与杨苡先生的女儿 , 知名文画人赵蘅女士倾情绘制插图 , 打造高附加值的精装插图本 。 赵蘅曾为《呼兰河传》等文学经典创作插图 。 与作者接近的书香出身 , 相仿的成长年代 ,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令赵蘅自然把握本书情感氛围 , 精准还原时代场景 。
(本文图片均有译林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