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长津湖之水门桥》:本来我带了一包纸巾,结果发现自己哭不出来

说实话 , 写这篇关于《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观后感之前思想斗争了半天 , 当前有一种不那么健康的倾向 , 仿佛只要是爱国题材主旋律影片 , 就必须360度无死角一致叫好 , 不叫好就是“不爱国” 。
情节|《长津湖之水门桥》:本来我带了一包纸巾,结果发现自己哭不出来
文章图片

即便仅仅是对影片的拍摄手法、细节呈现 , 演员表演这种纯技术性的层面提出不同的看法都不可以 。
并不是危言耸听 , 刚刚看到一个博主吐槽影片中军事方面硬伤的文章 , 下面就出现了这样令人恐怖的评论:提请公安局把它抓进号子里审一审!
没写错 , 的确用的是“它” 。
其实怀着热切观影期待的我走进电影院时是多么希望自己被感动 , 我本来百分之百认为自己会深受感动而泪流满面 。
为此我还特地带了一包纸巾 。
情节|《长津湖之水门桥》:本来我带了一包纸巾,结果发现自己哭不出来
文章图片

可是实际上 ,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 , 我的眼眶也的确湿润了 , 但平心而论 , 那更多是因为画面、音效所营造出来的情境而感动 。
遗憾的是 , 在故事的核心—发生在水门桥上的激烈战斗中 , 我心如平湖 , 甚至感到味同嚼蜡 。
原因很简单 , 那些为战斗而战斗 , 为牺牲而牺牲 , 为悲壮而悲壮 , 为感动而感动所“创作”出来的情节实在没有打动我 。
我的一个朋友和我的观影印象一致:这是一部大制作豪华版的“抗美神剧” 。
情节|《长津湖之水门桥》:本来我带了一包纸巾,结果发现自己哭不出来
文章图片

这种印象来源于一系列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逻辑甚至不符合常识的细节设计 。
上网查证了一下 , 发现有不少网友同我观点相似 , 综合如下:
01
与《长津湖》不同的是 , 《水门桥》文戏很少 , 从一开始就直接切入到激烈的战争场面 , 据说这是香港导演徐克对以往主旋律影片过于泛滥的煽情文戏所做出的改变尝试 。
整部影片几乎都是激烈的战壕互射 , 过程中穿插着一拨拨收割泪点的慢动作加音效的人物牺牲场面 。
情节|《长津湖之水门桥》:本来我带了一包纸巾,结果发现自己哭不出来
文章图片

但可惜的是无论是故事的逻辑性还是战争细节的严谨性都难以令人信服 。
首先 , 在影片开场 , 七连受命进攻史密斯师长设在下碣隅里的机场 , 行军路上遇到刚刚遭遇敌机空袭而装备悉数被毁的炮营 , 连长伍千里立即决定协助炮营“抢炮” , 这让人看不懂:不是军令大如山吗?军人不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吗 , 军队不是一个极度讲求纪律性的组织吗 , 怎么占领机场那么重要的军事任务指挥官擅自就可以更改?
更何况 , 拿下一个防守严密的炮兵阵地难道不需要付出重大伤亡为代价吗 , 还怎么继续执行并完成原先的战斗目标?
情节|《长津湖之水门桥》:本来我带了一包纸巾,结果发现自己哭不出来
文章图片

其次有点黑色幽默的是 , 抢占机场那场戏 , 最高指挥官史密斯和机场空管站在机场调度台上并肩指挥战斗 。 众所周知 , 调度台是用来指挥飞机起降的 , 而不是用来进行军事指挥的最高指挥部 。
当然 , 以上情节虽然稍欠严谨 , 却也无伤大雅 ,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情节硬伤发生在故事核心的发生地—水门桥上 。
情节|《长津湖之水门桥》:本来我带了一包纸巾,结果发现自己哭不出来
文章图片

水门桥真实历史照片
首先需要介绍的是 , 在真实历史上 , 为切断后路阻击敌人 , 水门桥总共被炸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