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感@鲁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啥意思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而已集·小杂感》: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要了解这话什么意思,先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在发表《小杂感》之前,鲁迅还写了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狂人日记》,像是一个迫害妄想症者的梦呓之语,通篇充斥着狂躁、愤怒、暴戾,语文老师解读说,鲁迅抨击的是吃人礼教。
文章插图
通过此文,鲁迅一战成名,成了反封建斗士。
了不起!
先有《狂人日记》,而后有《小杂感》,一脉相承,了解了背景,再来分析鲁迅的这句“憎和尚,不憎道士”,就相对容易多了!
中国人为何憎和尚呢?
因为在世人看来,和尚个个肥头大耳、油光满面、好逸恶劳,从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创造社会价值,只靠着别人供养着。《水浒传》里有个好色和尚,叫作裴如海,整天就寻思着“好事”,后来与潘巧云搞到了一起,施耐庵在这一回目,对和尚进行了无情地嘲讽:
原来但凡世上的人,唯有和尚色情最紧,为何说这话?……唯有和尚家第一闲,一日三餐,吃了檀越施主的好斋好供,住了那高堂大殿僧房,又无俗事所烦,房里好床好铺睡着,没得寻思,只是想着此一件事。
当然了,这个观点有失偏颇。
文章插图
憎尼姑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很简单,在世人看来,女人本来就该生孩子,繁育后代,这世上男女比例一比一的,一个女子成了尼姑,就等于多了一个光棍,这从人类繁衍角度来讲,大大的不利,因此世人恨尼姑。
还有,有些尼姑很坏,如《红楼梦》中,馒头庵里挑唆凤姐干坏事的老尼姑,还有《倚天屠龙记》里的灭绝师太等等。
当然,这也是偏见。
至于“憎回教徒,憎耶教徒”,那是因为伊斯兰教和耶稣对于中原文明来说属于外来的,它们有严格的宗教戒律,有排他性,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有点偏激,更有的,不支持本教的视为异教徒,严酷打压甚至杀戮的时有发生。
【 小杂感@鲁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啥意思】
文章插图
譬如亚美尼亚大屠杀、卢旺达内战等等,或多或少都与宗教偏见有关联。
最后,再来看看中国的本土教—道教,道教就温和多了,无欲无求,清心寡欲,世道乱了,就躲进深山老林里归隐,或者出来扶危济困,济世救民,世道好了,可以寻仙论道,恣情山水,总体感觉,道教比较随意洒脱。
然而,在鲁迅看来,道教的与世无争,冷眼旁观,太过自私冷漠了,而中国人愚昧和冷漠便来源于此,这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对于革命,对于社会变革十分不利,所以鲁迅才抨击了它。
不过,在那个特殊年代,鲁迅的说法是没错的,他需要唤醒国人麻木不仁的心,让国人猛醒,来推翻吃人的礼教。
- 林语堂#鲁迅一生基本没朋友,有多数也要闹掰,核心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 中国文学史!她是鲁迅的学生,鲁迅死后,却骂鲁迅是二十四史里都找不到的小人!
- 中国文化@两大文豪互骂,鲁迅只加了一个字回击,却道尽了郭沫若的一生!
- 探春@《红楼梦》里这个小丫鬟, 过得比千金小姐还要锦衣玉食
- 巫书$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为什么说《山海经》是“古之巫书”
-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黄自元楷书合集,田英章都不敢小觑的欧体书家,专家却不推荐学习
- 品鉴@妙造自然·巧得天趣——张秋波小写意花鸟画艺术品鉴
- 后生可畏@上联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三生有幸,小学生不服,霸气回应
- 小怨!千古奇文《心相篇》20句话,看透人性,诠释人生,百读不厌
- 琰王!推纯爱小说:腹黑王爷VS武功高强小可爱,温馨又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