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牌编剧"何冀平:我的沧桑,从六岁开始

金牌编剧何冀平
写作30余年 , 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音乐剧……涉猎过多种不同的艺术形态 , 创作出多部风靡一时经典之作 , 在不同的题材之间 , 何冀平总是能够自如地切换 , 越过地域与语境的羁绊 , 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为那些作品涂染上不一样的颜色与光亮 。
“赤壁一战乾坤转 , 东风送我第一船 。 ”
“让他知道 , 如今面对的是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
……
句句热血 , 幕幕豪情 。 在火光漫天的战争画面与平实生动的日常点滴不断的切换中 , 一段70年前的恢宏历史就这样穿越时光而来 。 即将于9月12日公映的电影《决胜时刻》 , 短短几分钟的预告片已让人心潮澎湃 , 热泪盈盈 。 在这部聚焦1949年初春的北京香山将一场特别的殊死决战再现银幕的电影中 , 以一支妙笔为那些历史人物赋予新的血肉与灵魂的是圈内公认的“金牌编剧”何冀平 。
第一次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 , 这是自言已“写了一辈子 , 尝尽甘苦”的何冀平 , 又一次新的尝试 。
回顾往昔 , 俱往矣 。 从17岁开始 , 走上写作之路的何冀平 , 如此算来 , 真的已经与文字纠缠了一生 。
写戏 , 是命运的安排
沉静、温婉 。
无论是青春年少时候 , 还是已过耳顺之年的今天 , 于网络流传的各种照片中 , 何冀平一如既往地都是这般柔和的模样 , 与她文字的波澜壮阔 , 截然相反 。
【电影|"金牌编剧"何冀平:我的沧桑,从六岁开始】她的笔下 , 缘何能写尽人间百味、命运沉浮与世事变迁?
完成自己的成名作时 , 她年纪尚轻 , 面对他人的这种疑问 , 她在书中以此回答:“我的沧桑 , 是从六岁开始的 。 我感谢这种沧桑:是它使我过早成熟;是它使我深沉不敢轻浮;是它使我在逆境中不曾倒下;是它使我知道人生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也是它 , 使我走上写戏这条不归路 。 ”
孤独的童年 , 让她得以与契诃夫的小说和《红楼梦》相伴 。
少女时期 , 她顺应时代的洪流离京 , 有了更广阔的写作天地 。
20世纪60年代 , 她是陕北那片黄土地打麦场上劳作的“北京姑娘” 。 20世纪80年代 , 她是北京人艺剧本组唯一的女编剧 。 1989年移居香港后的30年间 , 她是游走于内地和香港之间与名导们合作甚欢的著名编剧何冀平 。
她的名字 , 也许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 , 但她作品的名字却部部“震耳欲聋” 。
1988年 , 北京人艺的一部话剧《天下第一楼》轰动了京城 , 而后一直延续至今逾30年 , 演出近600场 , 至今仍是北京人艺与《茶馆》齐名的招牌戏 。 彼时 , 只有37岁的何冀平也因之声名鹊起 。
自此后 , 无论身在何处 , 她一直执笔未再停歇 。
话剧《天下第一楼》剧中场景
每一部作品都是“战争”
初到香港人未识 , 她却有着令人“生畏”的勇气 。
语言不通 , 节奏过快 。 用3年时间完成《天下第一楼》的何冀平 , 瞬间就融入香港的商业圈 , 受徐克邀约 , 她仅仅用40天就完成了在香港的第一个剧本 。
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 , 她改变了香港武侠电影的过往味道 , 将青山绿水的江湖转至苍凉的孤烟大漠 , 让人耳目一新 , 除了打响自己在香江的名号 , 她也因此与徐克多次合作 , 从20世纪90年代的《黄飞鸿》到2011年的《龙门飞甲》 , 与之一起构筑徐氏的武侠世界与快意江湖 。
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 , 她用大时代里烟火生活中小人物的悲与欢 , 书写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已经被遗忘的平民英雄的隐忍与伟大;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 , 她用被掩饰的浪漫与忧伤“复刻”旧京古都的风华;还有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投名状》、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楚留香》 , 无一不是当年的“爆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