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莲|纪念|彭小莲走了,让我们记住她

彭小莲|纪念|彭小莲走了,让我们记住她
文章图片

彭小莲|纪念|彭小莲走了,让我们记住她
文章图片

彭小莲|纪念|彭小莲走了,让我们记住她
文章图片

《彭小莲与她的上海情结》
马信芳/文
次年 , 彭小莲开拍“上海三部曲”的第三部《上海伦巴》 。 时值中国电影百年 , 她巧妙地以老一辈艺术家赵丹与黄宗英之恋为原型 , 用电影说电影的形式向中国老电影人致敬 。 老上海的浪漫在“伦巴”中尽情发挥 , 虽然与《美丽上海》等片的写实风格有所差异 , 但业界都知道 , 彭小莲此为是圆她长久以来的一个梦 。
彭小莲|纪念|彭小莲走了,让我们记住她
文章图片

《美丽上海》海报
或许 , 这就是我们这位女导演 , 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深情结——弄堂角落里的吴侬软语 , 细说着家长里短;精致的别墅花园里 , 铺满了秋天的红叶;“上海”的含蓄和“伦巴”的奔放交织缠绕 , 就像演员在台上与台下的光影轮转之中 。 彭小莲把上海分解成了一幅幅油画 , 而每一笔都透着这个城市中特有的人情冷暖 。
和其他82届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黄金一代”不同 , 这位“第五代导演”低调、边缘 。 她拍的片子也一如她的为人 , 几乎不可能和那些商业大片出现在同一排货架上 。 即使她说的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跳着伦巴的旧上海 , 镜头里穿梭的华丽旗袍不过是当时人故事里的微小注脚 , 但它确是上海味道老浓的故事片 , 有别于王家卫那种在香港搁浅的上海记忆 。
独立导演到访问学者
【彭小莲|纪念|彭小莲走了,让我们记住她】“文革”后 , 彭小莲获得了报考大学的机会 。 因为她是和妈妈一起在电影厂长大的 , 电影早就溶入她的生命 , 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 , 并跨进了导演系 。 这一班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 并形成了令世界影坛瞩目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群 。 彭小莲跻身其中 。 从这点说 , 她又是幸运的 , 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 。
彭小莲没有想到 , 自己学的电影竟是烧钱的艺术 , 而她偏偏不擅长去搞钱 , 自然就无法选择自己钟爱的题材去创作 。 就这样 , 她只得用另一种方式搞艺术 。 她不放过每个拍片机会 , 往往将别人不敢接手或不屑一顾的题材接过来 , 利用极有限的资金 , 极尽全力发挥自己和剧组成员的想象力、创造力 , 同时将此做到极致 。 所以 , 她对每部得来不易的影片 , 倾注了她的追求 , 每部都有她别出心裁的创造 , 因而都能出奇制胜 。
“那你?”
“你别牵挂 , 妈妈什么都经历过了 , 这算什么 。 你去吧 , 到了那里 , 就把这里的一切都忘记……好好学习!”妈妈嘱咐女儿 。
“这怎么可能呢?我离中国越远 , 那份思念就越深 , 所有的记忆像放电影一样越来越清晰 。 ”彭小莲回忆说 , “所以 , 我一拿到学位 , 马上就回国了 。 ”
“上海味道”浓郁的三部曲
彭小莲|纪念|彭小莲走了,让我们记住她
文章图片

《假装没感觉》海报
彭小莲|纪念|彭小莲走了,让我们记住她
文章图片

《美丽上海》中彭小莲(中)为演员说戏
于是一个凄美的老上海爱情故事正逢电影诞生百年登场了 。 因为是以老上海电影圈为背景 , 因为剧中出现的《乌鸦与麻雀》 , 于是 , 赵丹和黄宗英的爱情故事成了《上海伦巴》的原型之一 , 抑或就是依据那段风花雪月却故意隐去主角的名字 。 不管怎样 , 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永远都是老上海爱情的既定模式 , 所以就连原型生活和电影剧本之间的界限也被处理得模糊不清 。 这是一段在镁光灯前后之间流淌的爱情 , 一个游走于高光与阴影边界之上的传奇 , 戏中有戏的叙事结构让整部电影充满了蒙太奇式的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