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点: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机

■卜工
1986年三星堆两座祭祀坑的惊天发现 , 揭开长江文明数千年积淀的冰山一角 , 惊醒巴山蜀水 , 惊艳中华大地 , 吸引全球目光 。 35年过去 , 古蜀王国的文治武功、历史作为和制度特色已然是新的增长点 , 成为三星堆上冉冉升起的蓬勃蜀光 。
看点一:铜人头像大有文章
庞大的祭司集团是古蜀王朝的鲜明特色 。 铜人头像作为替身反复在祭祀坑中亮相 。 K1、K2共出土铜人头像57件 , 出土时一些人像的口缝、鼻孔、耳孔涂有朱砂 , 眼眶眉毛和头发绘有黑彩 , 可能有七窍流血的寓意 。 显然它们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不仅反映场面 , 也表达内容 。 过去 , 铜人头像的“祖先说”曾主导古蜀文明研究 。 可是 , 为什么不同的祖先要弄成千人一面的固定样式?
三星堆|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点: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机
本文图片

▲图1 , 三星堆二号坑铜人头像
K2的玉璋(K2(3):201_4)记录了两种不同的人物造型 , 其头饰、耳饰等完全不同 , 极具启发意义(图1:1、2) 。 头饰在中国古代历来是男女不同的标识 , 此器无疑是解读铜人头像的直接证物 。 其一是平头平冠者 , 耳饰为铃铛 , 穿尖头鞋 , 位置始终在上;其二是尖帽头者 , 耳饰为套环 , 似为裸足 , 地位处于平头平冠之下 。 头饰的差别与图中位置的叠加 , 可说明尖帽头是女性 , 平顶平冠是男性 。 K2的44件铜人头像 , 39件是平头 , 1件是盘头 , 4件为圆头 , 后者顶部的痕迹表明原来另有装饰 , 现已被焚毁 , 估计其形状当与玉璋所示尖帽头相仿 。 鉴此 , 可以确定平圆之分是铜人头像的第一级分类标准 。 其意义是男女性别的划分 。
然后 , 才是探索平头与圆头各自的排序 , 以及级别的划分 。 例如 , 戴冠的、金面罩的、素颜的 , 两个序列是否具有对称性很重要 。 以平头者为例 , 戴冠者只1件 , 但与铜大立人双层冠比较后 , 便可知其级别较高 , 逻辑顺序是:双层冠、单层冠到无冠 。 所以此器当位列平头铜人头像之首 , 2件金面罩者次之 , 多件素颜者再次 , 最后是1例盘头者 。 圆头系列数量虽少 , 但1件戴发簪者与众不同 , 故排在首位 , 2件金面罩者次之 , 最后是1件椎髻者 。 椎髻与盘头者相同 , 其头顶的特点可能与顶尊一类的活动关系密切 。 此外 , 戴角冠的也有平头圆头之分 。 K1:5与K2的三件跪坐铜人的角冠平头相映成趣(图1:4、3) 。 由此可见 , 平头与圆头区别 , 及其各自的分级相得益彰 , 符合逻辑 , 可以合理解释铜人头像的各种现象 。
男性平头平冠 , 女性圆头尖顶的认识与徐中舒引《黔书》“男子帽而长襟 , 妇人笄而短襟”的记载吻合 。 半坡文化鱼纹人面纹饰中那些有尖顶头饰者都是女性;安徽凌家滩玉人平头平冠是男性特征(图1:6、5) 。 所以 , 平顶、盘头表示男性;圆头、发簪、椎髻皆指女性 。 在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中一般不包括女性 。 祭司则有男女之分 , 在女曰巫 , 在男曰觋 。 这就是铜人头像暗藏的玄机 。
由此可见 , 铜人头像是祭司集团的特殊表现手法 , 其组织庞大 , 等级森严 , 似有分工 , 折射出古蜀祭典的组织规模与阵容强大 。
看点二:铜人面具队列很靓
比铜人头像更耐人寻味的是铜人面具 。 K2出土20件 , 其列器特点非常明确 。 一是可按由小而大的顺序排成很长的队列 。 二是这个序列的器物长宽之比例、形体重量均呈规律性递嬗演进的特征 , 首尾的差别极大 , 气派截然不同 。 三是K2的铜人面具序列还不尽完整 , 存在明显的缺环 。 最大的一件出自K3 , 此器高居铜人面具排序的顶端就是旁证 。 四是这种器物巨大的形体显然不是用来佩戴的护具 , 象征性的意义格外突出(图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