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降伏蜘蛛精,孙悟空竟用上了纺织工具

降伏蜘蛛精 , 孙悟空竟用上了纺织工具
我们常调侃《西游记》中众多妖怪之所以命运不同 , 与其是否有“背景”相关 。 那些没有“后台”的妖怪 , 大多难逃被三兄弟兑换“功果”的下场 。 那么 , 哪个妖怪结局最惨烈呢?在我看来 , 大概没有哪个妖怪比几个蜘蛛精更悲催了 。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是这么描写的:
行者却到黄花观外 , 将尾巴上毛捋下七十根 , 吹口仙气 , 叫:“变!”即变做七十个小行者;又将金箍棒吹口仙气 , 叫:“变!”即变做七十个双角叉儿棒 。 每一个小行者 , 与他一根 。 他自家使一根 , 站在外边 , 将叉儿搅那丝绳 , 一齐着力 , 打个号子 , 把那丝绳都搅断 , 各搅了有十余斤 。 里面拖出七个蜘蛛 , 足有巴斗大的身躯 , 一个个攒着手脚 , 索着头 , 只叫:“饶命 , 饶命!”此时七十个小行者 , 按住七个蜘蛛 , 那里肯放 。 行者道:“且不要打他 , 只教还我师父师弟来 。 ”那怪厉声高叫道:“师兄 , 还他唐僧 , 救我命也!”那道士从里边跑出道:“妹妹 , 我要吃唐僧哩 , 救不得你了 。 ”行者闻言 , 大怒道:“你既不还我师父 , 且看你妹妹的样子!”好大圣 , 把叉儿棒幌一幌 , 复了一根铁棒 , 双手举起 , 把七个蜘蛛精 , 尽情打烂 , 却似七个暧肉布袋儿 , 脓血淋淋 。
妖怪不但被扯着肚脐倒揪出来 , 成为人质后还遭遇师兄背叛 , 其绝望可想而知 。 在为原著里蜘蛛精的命运嗟叹的同时 , 从科技史角度看这一段 , 也有不少值得发掘之处 。

从纺织工具中获得的灵感
在道观外 , 悟空是第二次面对把物品遮盖得密密实实的蛛丝了 。 之前在盘丝洞外他就已思索过采用何种对策对付蛛丝 。 当时他按着包裹洞府的丝绳 , 即举棒道:“这一棒 , 莫说是几千层 , 就有几万层 , 也打断了!”正欲打 , 又停住手道:“若是硬的便可打断 , 这个软的 , 只好打匾罢了 。 假如惊了他 , 缠住老孙 , 反为不美 。 ”
对直接动手可能导致的后果 , 悟空颇为忌惮 。 在随后“不半晌”时间里 , 该难题一直萦绕于他的潜意识中 , 故而此次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得到答案:求助于一种新工具“双角叉儿棒” 。 由这个名称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其形状 , 就是一端如牛羊角那样分两股尖叉 , 另一端为棒状 , 便于手握 。 它的使用方法类似于用叉子吃意大利面 , 叉起丝绺后旋转 , 乱糟糟的丝网总能追根溯源 。 可以想象悟空和70个小行者 , 每几个人最终可追索到同一源头 , 把那个对应的蜘蛛精拉出来 。 这时双角叉儿棒又起到把蜘蛛精身躯叉紧并控制住的功能 。
悟空用来搅丝的双角叉儿棒在现实生活里可追溯到什么样的原型呢?
春蚕吐丝作的茧 , 并不会全部变成美丽的丝绸 。 除一部分上等蚕茧用于缫丝纺织外 , 次等或野生蚕茧则要经过缫煮 , 去除表面的丝胶 , 再扯松后制成丝绵 。 虽不像丝绸那样华美名贵 , 绵在中国历史上也很重要 。 它们可以塞进袍子或被褥 , 解决保暖御寒这个大问题 。 这类织物在战国两汉时期墓葬中多有出土 , 并与绢等丝织品在后世并列为征税品种 。 而且丝绵加工工艺简单 , 在中国以外缫丝技术发展滞后的区域 , 丝织原料都以绵为主 。 由于纤维形态相近 , 宋元木棉和草棉逐渐传播后 , 绵也经常指代它们 。
丝绵和双角叉儿棒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翻开元代王祯(1271—1333年)所著的《农书》 , 该书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许多纺织工具 , 其中有一种把绵捻成绵线的工具叫“捻绵轴” 。 它由下方插在木头或石头底座上的轴 , 以及竖立的叉组成 。 操作者把绵挂到叉头 , 用手捻成连续不断的绵线后 , 将线缠于轴上 。 这一工具在明清时期仍很常见 , 我们不但能从《三才图会》《农政全书》里看到从《农书》中摘引的对捻绵轴的描述 , 还能从《桑蚕提要》《蚕桑辑要》等19世纪的蚕书里看到更详细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