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郭相颖:守了大足石刻50年( 二 )


所谓的化学保护 , 确实可以让掉粉、掉小石子(速度)减缓 , 但是太容易失效了 , 保护时间短 , 而且对石胎有影响 。 在没有成功的办法之前 , 我是主张用传统材料 , 这些东西成本不高 , 对本体没有什么损害 。
【艺术|郭相颖:守了大足石刻50年】当然 , 这是有条件的 。 根据有关材料 , 根据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做出方案 , 经过审批以后 , 高质量的工程队对典型作品进行一定的贴金、彩绘 , 我认为是有好处的 。 过去用竹签、黏土、木棍、生铁 , 很容易腐朽 , 现在有一些新材料 , 我觉得也应该引进 , 至少可以思考 。
这个修复工程也培养了人才 。 贴金本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民间工艺 , 只是这几十年断了 , 所以我们得重新培养人 。
中青报·中青网:现在参与大足石刻保护、研究的年轻人多吗?
郭相颖:现在我们研究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那简直多得很 , 他们受的教育比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好得多 。
他们在大学学的是一些普遍的知识技能 , 到了某一地方 , 必定还有那个地方特定的内容 。 所以当年 , 凡是有大学生来 , 我首先就让他上山 。 我说:“你先上山去 , 把你工作的对象认清楚了 。 ”这个做法现在也继承了下来 , 新来的同志会去文物点 , 亲身体验怎样保护文物 。
我常常给年轻同志讲一个我的人生体会:“不忘初心 , 方得始终 。 ”板凳要坐十年冷 , 你要踏踏实实去做 。 搞文物工作 , 有时候查资料、查文献 , 一个字就耽搁你一两个月 , 要切忌烦躁 。
从事文物工作是很自豪的事情 。 文化自信 , 我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传播历史文化不仅启发他人的智慧 , 还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智慧 。 我们这一行 , 是把“老古董”变成“新文化” , 我是把文物工作当成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来对待 。
中青报·中青网:你最近参与录制文化综艺《万里走单骑》第二季 , 感受如何?
郭相颖:单霁翔同志本身很专业 , 用他的精力和智慧 , 把世界遗产级的文物单位带动起来 。 文物对于文化自信很重要 , 要晓得古代是什么样 , 就必须要学古代的历史 , 必须要用文物来证实 。 《万里走单骑》已经播出了 , 我也看了 , 这个节目很接地气 。
中青报·中青网:文博工作者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年轻人走近古代文化?
郭相颖:在历史文物面前 , 年轻人或者非本行的人去接触它 , 都有一个“时代差” 。 要让古代文化被现代人接受 , 第一 , 要当好“翻译” , 要把古文变成白话 , 让古代文化和现在的文化对接 , 讲解因人而异 , 使观众能够顺利地理解他们观察的对象 。
第二 , 讲解要风趣、不死板 , 而讲解者自己心里又要明白知识传授才是目的 , 不是嘻嘻哈哈笑一声就了了 , 要让年轻人觉得有知识沉淀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