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贺岁档风云(上):华谊兄弟虎头蛇尾( 二 )


之后 , 便是属于冯小刚的时代 。
1998年-2010年 , 13年时间 , 冯小刚电影上映了12部 , 绝大部分在贺岁档上映 , 其中11部进入当年的电影票房前三 。
1999年的《没完没了》、2001年的《大腕》、2003年的《手机》、2007年的《集结号》、2008年的《非诚勿扰》、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 , 均拿下当年的票房冠军 , 另外也有3年拿亚军 。
最突出的当属2010年 , 《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 , 帮冯小刚拿下了当年电影票房榜的第一和第三 。
电影口碑和商业价值双丰收 , 让冯小刚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电影导演 , “贺岁片之王” 。 这份荣耀 , 在中国电影史上 , 前无古人、后难有来着 。
华谊兄弟
如果没有华谊兄弟 , 就没有冯小刚电影的成功 。 反过来说 , 如果没有冯小刚 , 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兄弟 , 可能不会走上电影这条路 。
1994年 , 王中军从美国回来 , 拉着弟弟王中磊一起创立广告公司 , 通过服务中国银行等大客户 , 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
经人介绍 , 王中军认识了刚刚通过《甲方乙方》在影视圈小有名气的冯小刚 , 双方一拍即合 , 展开合作 。
王中军帮冯小刚成立工作室 , 进行商业化运作 , 投资冯小刚的所有电影 , 助其逐步建立起冯氏喜剧的风格 。
《天下无贼》、《集结号》、《非诚勿扰》等作品的成功 , 让王中军的华谊兄弟赚到盆满钵溢 , 2009年公司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 , 顺理成章 。
那个时候 , 华谊兄弟不到40个亿的营业收入 , 居然能获得接近10个亿的净利润 。 公司市值飙升 , 王中军兄弟一跃而成为影视圈大佬、富豪榜常客 。
当然 , 受益的不只是他们 。 华谊兄弟上市之前 , 冯小刚是持有公司2.88%股份的第十大股东 。
这还不够 。 2015年 , 华谊兄弟以10.5亿元现金 , 收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70%股权 。 这家公司成立才几个月 , 最值钱的就是冯小刚这个IP 。 相当于公司花了10.5个亿绑定了冯小刚未来5年的商业价值 。
不过 , 次年开始 , 公司便走上了下坡路 , 业绩一年不如一年 , 2018年开始陷入巨亏 , 连续3年 , 合计亏损了超过60亿元 。
2021年 , 华谊兄弟靠变卖资产 , 账面终于实现了微弱的盈利 , 扣非净亏损仍然高达9.27亿元-9.38亿元 。 近日 , 交易所向公司发出问询函 , 要求详细解释出售资产扭亏的相关细节 。
丢失根本
早些年 , 冯小刚的作品基本都会位列当年的全国票房前三甲 。 但是 , 最近10年 , 疲态尽显 , 有些甚至连当年的前十都进不了 , 基本放弃了贺岁档的话语权 。
发展到现在 , 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前十中 , 一部华谊兄弟主投主控的都没有 。
2012年 , 正是冯小刚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
冯小刚曾在微博上说 , “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 , 对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那一年 , 《一九四二》艰难面世 , 但这部筹备了18年、耗资巨大的心血之作 , 遭遇票房的滑铁卢 。
十几年的黄金创作期之后 ,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之后迎来了5年左右的空窗期 , 只拍了一部炒冷饭的《私人订制》 。
业绩顶梁柱使不上力 , 华谊兄弟谋求多元化转型 , 做实景娱乐 , 涉足互联网业务 , 加大对外投资 。 但是 , 兜兜转转 , 一事无成 , 最终还是得回到影视圈 。
向冯小刚掏出10个亿真金白银 , 说明了华谊兄弟重拾这块金字招牌的决心 。 2016年-2019年 , 他也的确保持了每年一部的节奏 。 然而 , 这些业绩对赌之下交出的作业 , 口碑大不如从前 , 商业价值也急速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