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宋人的落第诗,万里青云失意深

宋人|宋人的落第诗,万里青云失意深
本文图片

在宋代 , 科举考试是文人们光宗耀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 而当科举落第 , 诗人们只能借助诗歌来表达痛苦 , 由此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一类诗——落第诗 。 从这类诗中 , 我们能感受到不同诗人们对待落第的不同心境 , 或绝望至极 , 或愤世嫉俗 , 抑或是乐观进取、迎难而上 。 这也给宋代以“议论、文字、才学”为诗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富有感染力的活水 , 绵延不绝 , 各展姿态 。
万里青云失意深
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赵湘在《辇下送沈天锡》中写道:“未第逢花尽 , 残阳照渡头 。 入关频值雨 , 归棹独随鸥 。 树暗藏鸣鸟 , 山空接漫流 。 琴书不同去 , 犹在酒家楼 。 ”
【宋人|宋人的落第诗,万里青云失意深】落第已是文人致命的伤痛 , 落第后与友别离之哀 , 重返故乡、归途漫漫之苦 , 更令其肝肠寸断 。 但此诗一反常态 , 并没有直接写如何痛苦 , 而是通过“花尽”“残阳”“频值雨”“独随鸥”等景象 , 以哀景衬哀情 , 悲伤之情展现无遗 。
赵湘的另一首《送丁鹗下第客游》更为悲伤:“尊前泣复歌 , 清泪酒相和 。 别岸春风静 , 孤舟夜雨多 。 鸟鸣烟草露 , 花逐夕阳波 。 我亦无戮者 , 东西欲奈何 。 ”
这是因为赵湘意识到自己亦是“无送丁鹗下第客游者” , 不知何去何从 , 才有了“尊前泣复歌 , 清泪酒相和”这样哀伤落泪之情景 。 而后的“风静”“孤舟”“雨多”等黯淡凄清的景象衬托哀愁心境 , “鸟鸣”“花逐”则是以动衬静 , 进一步凸显内心的凄凉哀伤 。
苏轼的得意门生李廌也写过落第诗 , 他的《某顷元祐三年春 , 礼部不第 , 蒙东坡先生送之以诗》云:“半生虚老太平日 , 一日不知人不识 。 鬓毛斑斑黑无几 , 渐与布衣为一色 。 平时功名众所料 , 数奇辜负师友责 。 世为长物穷且忍 , 静看诸公树勋德 。 欲持牛衣归颍川 , 结庐抱耒箕隗前 。 只将残龄学农圃 , 试问瀛洲紫府仙 。 ”
此诗是李廌元祐三年(1088年)落第后所作 , 此科苏轼为知贡举 , 李廌原本信心满满 , 认为此次科考定能及第 , 苏轼亦有心助之 , 然而事与愿违 , 李廌最终还是落第 。 李廌内心的痛苦绝望可想而知 , 但也只能怪自己才学不济 , 故其落第诗的情感较为含蓄哀婉 , 字里行间尽显悲痛之情 。 全诗既有“半生虚老”的无奈、“鬓毛斑斑”的凄凉 , 亦有“辜负师友”的自责 , “穷且忍”的困顿 。
不同于李廌的自怨自艾 , 南宋著名文人刘过面对自己的落第则要激进许多 。 他将自己的终身不第归咎于社会政治的腐败黑暗 , 痛苦愤怒之下性格也越来越狂放 。 如他的《下第》诗云:“荡荡天门叫不应 , 起寻归路叹南行 。 新亭未必非周凯 , 宣室终须召贾生 。 振海潮声春汹涌 , 插天剑气夜峥嵘 。 伤心故国三千里 , 才是余杭第一程 。 ”
此诗在深沉的痛苦中流露出狂放之气 。 全诗以“荡荡天门叫不应”开篇 , “天门”何尝不是“宫门” , 诗人满腹才华 , 对科举入仕满怀信心 , 但最终却空有报国之志 , 这声声长叹 , 写出了多少失意人的心声!“振海潮声春汹涌 , 插天剑气夜峥嵘”两句 , 从听觉和视觉上描绘出波澜壮阔的自然景物 , 更深层次地烘托了落第的抑郁与痛苦 。 而“伤心故国三千里 , 才是余杭第一程”极写其满怀伤痛回乡 , 路途漫漫的伤感 。
与之相似的还有郑獬的《下第后与孙仲叔饮》:“万里青云失意深 , 画楼酒美共登临 。 不羞独落众人后 , 却是重辜亲老心 。 一缺不完非折剑 , 至刚无屈是精金 。 男儿三十年方壮 , 何必尊前泪满襟 。 ”首联的“万里青云”写为排遣失落苦闷而与友人相约畅饮 。 诗人并不以落第为耻 , 只惭愧于再次辜负了亲友的心 。 尾联则以不必“泪满襟”宽慰自己 , 一扫落第的失意 , 反而有种豪迈慷慨之情和激昂奋斗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