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鲁迅死后朱安不断收到赠款,债务却高达4千元,她的钱都花哪了( 二 )
文章插图
1936年,鲁迅于上海逝世。上海万人送殡,鲁迅的灵柩被长长的队伍簇拥至万国公墓,徐徐落葬。而远在北京的老宅也摆起灵堂,供人吊唁。朱安身着黑色丧服站于灵堂一侧,接待着那些前来吊唁的客人,时不时还抹起泪来。客人见她如此,动了恻隐之心,赶忙安慰到“大师母,请节哀”。大概这一刻她才觉得自己真正成为周家人,而她作为鲁迅的妻,首次被公开,被世人知晓。丈夫的去世,其实对于朱安来说并无不同。从大婚那日起,便再也没有见过他的丈夫,鲁迅的逃避,使她守了活寡却不能言。不过十几年来,也都这样过来了。
文章插图
不同的是,从前鲁迅虽避她不见,未曾回过北京的住处。但每个月的银两足够她与婆婆花销,现如今他这一走,这依靠着男人生存的女人,这下便真的成了无依无靠的草了。鲁迅的两个兄弟,三哥周建人向来清贫,怕是帮不上忙,二哥周作人家累繁重,且从小与家里关系并不好,这也是指望不上了。于是只能想起旁的招,给她那位“妹妹”许广平写信,希望着能够担起她与婆婆的生计。许广平思来想去,提出要全权处理鲁迅版权事宜,索要委托书。这也表明了许广平的态度,许诺将赡养婆婆和她未谋面的“姐姐”这事应下了。
文章插图
前半生孤苦,后半生贫苦每月许广平将版权部分余款寄回北平老家,作为婆婆和朱安的安置费。但随后物价疯涨,加上朱安和婆婆两人自小就从未因柴米油盐所苦恼,就更不会精打细算。花钱可谓大手大脚,不知收敛。虽之前仍存有余款加上许广平寄来的版权款勉强维生,但花钱如流水,钱总有花完的一天。于是周母(鲁迅的母亲,后面简称周母)不得已只能致信于许广平“平均用费因现在百物奇贵,米煤蔬菜均较前涨两三倍。纵极力节省,每月约非八十元不可。而那时的许广平日子也并不好过,没办法匀出多余钱款。只能求助周作人,但周作人仍不做理睬【 朱安!鲁迅死后朱安不断收到赠款,债务却高达4千元,她的钱都花哪了】
文章插图
朱安虽早些年前未得到丈夫的宠爱,但好在日子过的无忧虑。还有老太太作陪,尽管守了半辈子活寡,但日子还不算难过,得以吃饱穿暖还算是满足。丈夫逝世后,虽有常收到友人的捐赠和一些学生筹集的款项捐赠。日子虽不如从前,但也不至于要满街满巷借钱才能维持生计那么难过。说到生计,她受周作人的怂恿,为了活下去,还想要卖掉鲁迅先生的书稿来维持生活,被多方劝阻。要保存好鲁迅的遗物,当时的朱安非常激动,她几乎用嘶喊的声音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文章插图
这时的朱安内心是崩溃的,年轻时得不到丈夫的爱,年老后还需要为生活奔波。这时候的她,大概真的明白了委屈和难过究竟是何滋味。可是为什么,朱安和周母还是处于揭不开锅的状况呢?据鲁迅的好友李霁野描述说:“太师母的五十元须留下二十作自己零用,三十为生活费,而一个佣人的工食即要占去大半,又不能处处计较,想吃的东西总要买,有时颇贵,而买来也未必吃,这是她常觉为难的。又用了两个女仆,自然难言宽裕。”原来,这些款项不仅要负担婆婆和朱安自己的开销,还要负责仆人的伙食及工资,到后来朱安朱安年岁也高了起来,又需要增加仆人。
- 女子师范大学!她宁可用半生骂鲁迅,也不愿花几分钟为丈夫做碗汤,最后孤独终老
- 李煦$林黛玉死后如何处理?贾元春从深宫传出一道口谕,一定要火化!
- 张恨水#他是民国第一作家,其作品销量连鲁迅都自叹不如,真正的妇孺皆知
- 哥哥们!苏雪林:因鲁迅不与她握手,骂了鲁迅半世纪,离婚后在孤独中老去
- |秦可卿死后,为什么薛蟠要送一副棺材板?曹雪芹的用意太深了
- 笔墨&鲁迅去世10后许广平与朱安相见:爱与不爱,都已不重要
- 子京&鲁迅幼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位被他的聪明弄得只好辞职的先生是谁
- 黛玉&林黛玉死后,为何贾宝玉会为她守墓到齿落舌钝?看林家出身多高贵
- 暗杀$李逵死后宋江花荣要暗杀扈三娘,吴用朱武反对,最后让谁去动手
- 周作人$鲁迅一家三兄弟,各个知识渊博,为何却会闹掰?伟人也有家庭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