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情电影,当代最low的题材?( 四 )


困束在爱情矛盾中的当代年轻人 , 自身本来就难以构建一种理想化的感情关系 。 他们不仅没有将媒介当作一个探讨出路的中介 , 而是当成了蹩脚的逃离或者宣泄的渠道 。
因此 , 当代媒体上放眼可见的无非是两种极端现象:一面是「无脑甜宠」与「为虐而虐的BE美学」的泛滥 , 一面是「社交平台上愈演愈烈的性别对立」 。
一个矫情做作的言情IP , 拉长成几十集的电视剧 , 尚可用「苏爽」的桥段勉强挤进观众的用餐空档 。 但浓缩成2个小时的影片 , 如果无法提供跌宕起伏的剧情或者言之有物的价值观 , 便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
如果普罗大众对于「爱情」这一标签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 如果一个时代对于爱情本身就失望、匮乏 , 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遇见精彩的作品呢?
因此 , 如今爱情烂片当道 , 表面看是片方粗制滥造、观众别无选择的死循环 。 实质上 , 其背后折射的也是一代人的精神矛盾和情感荒芜 。
电影|爱情电影,当代最low的题材?
文章图片

爱情=当代电影最low的题材?
这个非常吊轨的现象盘桓已久——商业电影里 , 这几年涌现了《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你好李焕英》《少年的你》等佳作 , 不说十全十美 , 但也算硕果颇丰 。
但我们的大爆影片唯独缺少真正细腻纯粹的爱情故事 。
除了情人节当天炒作圈钱 , 我们几乎再也找不到什么爱情题材的用武之地 。
刚需的「爱情片」 , 正在沦为众所周知的最low题材 。
看似谁都能拍它 。 写小说的郭敬明拍了《小时代》 , 拍戏的赵薇整出了《致青春》 , 写歌的高晓松倒腾着《同桌的你》 , 如今搞摄影的赵非也能弄一部《十年一品温如言》 。
看似谁都能去看它 。 它不像战争片、恐怖片、公路片等类型 , 内容上直接设了门槛 , 喜欢的人特喜欢 , 不喜欢的根本不会走进去 。
爱情电影 , 它的身份在多数人眼中有点类似合家欢的贺岁喜剧片 。 但凡是个人 , 就可以给他来点爱情片 , 他也可以评价这个爱情拍得好不好 。
因为看似门槛低 , 所以人们总认为每讲出一个爱情故事 , 都能让更多的人感到共鸣 。 却恰恰忽略了 , 爱情故事也是分层次和观众的 。
「爱情」本身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题材 。
喜欢张爱玲的人读不通王家卫 , 看惯了琼瑶的人也看不懂伍迪·艾伦 。
高级的爱情 , 靠昂贵的玫瑰滋养;底层的爱情 , 靠廉价的面包吃饱 , 这二者本就是矛盾的 。 想要给爱情故事里硬塞雅俗共赏 , 既要玫瑰又要面包 , 既要高雅的格调又要廉价的噱头 , 最终就只能沦为狗血蹩脚的四不像 。
要么像《四海》 , 在看似现实主义的生活里不合时宜地寻找乌托邦 。
要么像《十年一品温如言》 , 试图用凑数的悲情煽起虚假的感动 。
因此 , 不是爱情题材太low , 而是拍它的人太贪婪了 。
他们总想搞一个普世皆爱的《泰坦尼克号》 , 总想以小众的爱情视角博得普世的价值认可 , 必然只能量贩出最廉价的速食产品 。
与之相反 , 去年由新锐女导演邵艺辉创作的小众爱情片《爱情神话》 , 以散文式的浪漫和轻喜剧风格 , 描绘了上海弄堂里中年男女的爱情悲欢 , 斩获了豆瓣评分8.1分的佳绩 。 本身是一部十分优质的作品 , 但由于影片极强的在地性呈现 , 2.5亿票房里有近一半都是上海本地人贡献的 。
因此 , 不是爱情题材太low 。
而是那些利用它营销圈钱的人太low了 , 是拍不好它的人太low了 , 是看不懂它的人太low了 , 亦是这个不会爱的时代太low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