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中国故事|古韵弹出五环调——中国“非遗人”的冬奥情( 二 )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已有160余年历史 , 创始人为生活在清末民初的魏元泰 。 在那之前的中国风筝 , 以硬翅为主 , 造型简单 。 魏元泰对此进行了创新 , 将木匠使用的榫卯结构运用到风筝的骨架中 , 使风筝可以折叠 , 一尺多长的风筝 , 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 , 便于收藏和携带 , “风筝魏”也因此在业内名声大噪 。
葫芦|中国故事|古韵弹出五环调——中国“非遗人”的冬奥情
本文图片

“风筝魏”传承人魏国秋在制作风筝骨架 。新华社采访人员 赵子硕 摄
1915年 , 魏元泰的11件作品走出国门 , 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 2008年 ,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续写新时代非遗故事 。
“我们现在做的是瓦式风筝 , 采用传统制作技艺 , 但对材质进行创新 , 极轻 , 一个风筝才10克左右 。 ”魏博文的父亲、“风筝魏”第四代传人魏国秋说 , 他也很喜欢做冬奥主题的风筝 , 但与儿子喜爱冰雪运动不同 , 他更想表达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
“中国举办了两届奥运会 , 一届夏季、一届冬季 , 这多让人骄傲啊!我想把奥运元素融进传统风筝里 , 给奥运健儿们加油 , 也让更多人了解传统风筝技艺 。 ”魏国秋说 。
“风筝选材很重要 , 四川的毛竹 , 韧性软硬适中 , 福建的丝绢 , 轻薄且便于后续绘画设计 。 ”说话间 , 魏国秋用尖锐的刀将竹条劈成细条 , 均匀地涂抹上白胶 , 再覆上丝绢 , “做风筝其实不难 , 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个冬奥主题风筝 。 ”
葫芦送上健儿福
2022年新年伊始 , “葫芦匠人”赵伟把自己的作品、一个名为“为北京冬奥喝彩”的葫芦 , 正式捐赠给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华侨冰雪博物馆收藏 。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和张家口 , 我想通过我们的技艺 , 为奥运健儿送去祝福 , 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 让我们的非遗走向世界 。 ”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赵伟说 。
葫芦谐音“福禄” , 中国古人认为它可驱灾辟邪、祈求幸福 , 于是 , 一个个葫芦便在匠人手中变身精美的艺术品 。 天津葫芦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 , 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葫芦|中国故事|古韵弹出五环调——中国“非遗人”的冬奥情
本文图片

赵伟在工坊内进行葫芦烙画创作 。新华社采访人员 孙凡越 摄
在天津“葫芦庐”工作坊内 , 摆放着几千只形态各异的葫芦 , 让人像是置身于秋日的田间 , 墙上还挂满了制作葫芦所需要的工具 。
为迎接北京冬奥会 , 年过五旬的赵伟几个月前就和徒弟开始构思、电脑绘图 , 用烙画手法在葫芦上展现冬奥元素 。 “葫芦烙画温度要适中 , 根据画面颜色深浅调节温度 , 温度低了烙不上 , 高了会破坏葫芦的表面 。 ”赵伟说 , 以前在葫芦上烙画通常用烧香的方法 , 温度不好控制 , 现在有了电烙笔 , 温度好控制了 , 葫芦上的线条也更加清晰了 。
葫芦|中国故事|古韵弹出五环调——中国“非遗人”的冬奥情
本文图片

除了烙画 , 葫芦工艺品还有很多难度较高的技艺 , 比如“范制葫芦”——将幼年的葫芦放入刻有花纹图案的模具(称作“范”)当中 , 随着葫芦的长大 , 逐渐填实模具的空间 , 待取出时 , 模具的图文便在葫芦上显示出来 。
“长不满的葫芦会缩在模具一角 , 但长得太大又会炸模 。 能有一个满范且花纹清晰的葫芦 , 这一年的功夫才算是没白费 。 ”虽然经常面临失败 , 但赵伟一直坚持做范制葫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