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赵孟頫的运笔,藏着很多微妙的东西( 二 )


行书&赵孟頫的运笔,藏着很多微妙的东西
文章插图
赵孟頫《秋深帖》
他的行书也是这样。他的行书以“二王”为核心,尤其以王羲之为核心。但如果仔细寻绎,会发现唐宋时代的东西也都非常丰富,比如李北海,李北海的字架子是很拓展、很大方,因为他以行书入碑。赵孟頫把李北海字架子的很多东西移到了自己身上。而赵孟頫学李北海,中间还有一个通道,就是苏东坡。苏东坡的字架子跟李北海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行书领域,王羲之固然是赵孟頫的核心精神、核心范本,但唐宋的资源也都熔铸进去了。于是,赵孟頫的行书就成为汇通了前代重要典范的新体式。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要理解赵孟頫,不妨把他的书法当作一个桥梁。首先,它可以满足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文化两者之间交融的需求;其次,就书法本身,它也可以打通晋、唐、宋之间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正因为这两个作用,赵孟頫成为了晋唐宋几个鼎盛时期以后又一个书坛领军人物。
行书&赵孟頫的运笔,藏着很多微妙的东西
文章插图
赵孟頫临《兰亭序》
三、汇综意义
元朝前后的桥梁
理解了这一层,如果把眼光往后看,赵孟頫对于后半段的中国书法,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按照一般理解,晋朝人真正开始把书法当作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也就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艺术来对待,创造了行、楷的典范。唐朝则主要在草书和楷书两个领域进一步开拓。传统的楷、行、草的最重要的经典和规范几乎都是这两代创造出来的。
从宋朝开始,书法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开始聚焦于一群特殊的精英。晋朝书法是士族在作,到唐朝,则是朝野各方都关注。进入宋朝,书法重新回到士人手上,但这时候的士人,跟东晋的士族不一样。宋朝士人的主体,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国家政权的读书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人。文人有其典型的新特点,非常自觉地肩负家国的重任,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个大背景下,他们对各种行为有明显的分级,书法被定位为“雅玩”(源于唐朝后期人所说的“文章之下,六博之上”)。什么是“雅”?就是黄庭坚说的“胸中有道义”,要承载道德文章。什么是“玩”?就是米芾说“要之皆一戏”“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前者主要见诸言说,后者主要诉诸实践。前者是弘道的面子,后者是适性的里子。在此格局下,宋朝文人发展出一种书法实践风气,就是不求全,不求完备,而是强调自我的写意。自我写意,如果放任了,就有可能打碎书法的规范。
赵孟頫重归晋唐,却又融合了宋代文人的优长,在不消灭规范的基础上,仍然可以满足文人适性逍遥的需要,这个特点对于元以及明朝书法的发展,也是一个基本方向的引领。这个理解如果成立,无论以晋唐宋为参照,还是以元明为参照,赵孟頫在这两者之间,其实也是桥梁。他把晋唐宋的最有规范、最有价值的东西,凝结了,提炼了,成为元朝甚至是明朝的范式。
行书&赵孟頫的运笔,藏着很多微妙的东西
文章插图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
四、风格技巧
独特的建构能力
具体到赵孟頫书法的实践,他是所谓五体俱全。但现在看来,篆书、隶书相对略薄弱一些,这是从宋到明普遍的一个特点,这个有各种时代限制,姑置不论。但他的楷书、行书及小草书,应该说足以与晋唐宋的大家相媲美。包括章草也做得很好,从一定意义上说,章草是在他的手上重建,到明朝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