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当中华遇见罗马——读《中西文明根性比较》

当中华遇见罗马——读《中西文明根性比较》

潘岳先生的这本“相遇之书” , 在此意义上讲 , 功亦大焉 ,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该读读 , 在互相了解理解的基础上 , 不妨尽量谈谈心 , 说透它 , 争取商量着来
历史|当中华遇见罗马——读《中西文明根性比较》
文章图片

文 | 孟雷
近期读了潘岳先生新著《中西文明根性比较》 , 这是新世界出版社以他三篇文章为基础的结集出版之作 。
全书主要包括三部分 , 分别为“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和“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 该书版式轻盈 , 论述明快 , 分量和意义极重 , 直面并回应当今中西交流的核心问题 。
“相遇之书”
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评价说 , 这部作品为东西方文明对话作出了重要贡献 , 能够带领我们来到一方交流思想的天地 , 就像置身于古希腊人集会的城市广场 , 帮助我们通过沟通达成共识 , 通过辩论丰富彼此 , 携手并进 , 共创未来 。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称“潘岳的作品是为我们的时代而作” 。
作者描述了过去两千多年中欧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 , 以及造成如今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根源 。 西方的根本问题在于对中国缺乏了解 , 或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了解中国 , 而此书中的观点极具启发意义 。
关心中西历史比较研究者 , 大多会有一个饶有兴味的假想:假如从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起 , 东亚的中华文明和地中海古希腊文明 , 或其后继承了古希腊的古罗马文明真实相遇 , 之后的世界会怎样?假想不能成真 , 但历史的比较与互鉴是真实的学问 。 潘岳先生的这本书 , 就是一本“相遇之书” 。
他以上下千年的视野跨度 , 辨认择取出三个历史与文明的关键时点——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 它们几乎发生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时刻 , 却决定了之后两千年中西不同的文明根性 。
这个研究视角是独特的 , 在遥相对应的三个关键历史时期 , 文明丕变 , 政制分野 , 中西各自踏上文明长河的两岸 , 于今仍各自在途 。 鸡犬相闻也罢 , 鼓角争鸣也好 , 总要有个互相了解——他是谁 , 他何由至此;我是谁 , 我何以至此!
文明无高下
概而论之 , 对于中华这个超大型文明共同体的“大一统、多元一体”的文明根性 , 潘著引人注目处在于他的几处“翻案文章” 。 从为荀子翻案 , 认为儒法相济的大一统政制构想由荀子已开其端;到为秦辩白 , 指出考古文献中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秦律令当中的儒家成分 , 秦政并非纯为法家政制 。 而秦并六国 , 毋宁应视作秦融入六国 , 文化的多元一体和对大一统的不绝向心力由此肇基;复为汉武正名 , 指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为误解 , 郡县制、察举制、均输法、平准法、盐铁官营既是不得不然 , 但其成效又为后世两千年稳固的大一统政治经济秩序拓开了宏图 , 而桑弘羊等大商人主持的宏观调控实践 , 也开创了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儒商传统;复易五胡乱华为五胡入华 , 在人口、军力均远高于北方汉人的环境中 , 他们并不是被旧说所指的“同化” , 而是逐步主动选择在政制上、文化上、情感上融入了中华文明正统 。 至此 , 大一统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根性 , 基本构建完成 , 历千秋而茂盛 , 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其实唯一不必加“古”字的绵延至今的超大型文明与国家同一体 。
而在相对应的同一历史时刻 , 差不多的社会、经济、人口条件下 , 古希腊 , 继承者古罗马 , 及诸蛮族入侵终结了古罗马后 , 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 并塑造了完全不同的西方文明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