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勃朗宁诗句给了抗战中的胡适“新的勇气和希望”

文/李传玺
勃朗宁的诗句“给了我新的勇气和希望” , 这句话是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胡适于1939年6月上旬接受《纽约时报》采访人员沃尔夫采访时说的话 。 用以表达他对中国抗战最终将得到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的支持并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信心 。 此篇专访6月11日刊出 , 所用标题为《胡适为中国鼓与呼》 , 题记为:“胡适 , 在勃朗宁诗歌中寻求慰藉 , 坚信乌云终会消散 。 ”
专访较长 , 翻译过来的字数达4500多字 。 大致分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交代采访胡适的背景、氛围与对胡适的印象;第二部分是胡适对中国抗战性质与前途的分析与信心;第三部分由胡适提倡新文学的教育渊源 , 引出他此时“听从召唤为国效忠”的使命感 。 当时正是“中国大地战火绵延 , 大好河山在炮火轰鸣中战栗 , 一座座珍藏千百年文物的古城遭到日本军队的大肆掠夺 。 就在这个当口 , 一位中国文人思虑着自己的祖国” , 从中可以看到胡适对中国抗战的态度与所付出的努力 。
一、胡适对中国抗战的分析
【中国|勃朗宁诗句给了抗战中的胡适“新的勇气和希望”】《胡适为中国鼓与呼》专访中形容胡适——“大使先生腼腆内敛 , 讲起话来措辞精准 。 他虽然大部分时候极其严肃 , 但不像许多学者那样学究气十足 。 他兴趣广泛 , 从孔夫子的《论语》到小仲马的《浪荡的父亲》 , 旁征博引 , 娓娓道来 。 引用起范缜哲学或者勃朗宁的诗歌来也得心应手 。 在旁征博引之间 , 不时萌出诙谐幽默的火花 。 ”
中国|勃朗宁诗句给了抗战中的胡适“新的勇气和希望”
文章图片

抗战期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的胡适
胡适在专访中认为 , 中日战争背后更大的问题 , 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挑战了世界新秩序的对道德的约束 。 “7年前 , 日本占领了满洲 , 将被国际关系新思潮所遏制的暴虐发挥得淋漓尽致 。 近两年来 , 中国人民竭尽全力抗击侵略 , 为民族存亡而战 。 然而 , 竭尽全力还远远不够 , 以血肉之躯与精良的机械设备对抗 , 能力毕竟有限 。 为了尽快结束这场可怕的战争 , 恢复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 , 解除几千万人民的苦难 , 极有必要采取一些积极的国际行动 。 让我提醒一下贵国是如何诞生的 。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 ,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 , 在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面前美国军队没有放弃战斗;第二就是当时的国际环境 。 英军在约克镇投降的前一年 , 英国几乎在和全世界交战 , 它在各地的殖民地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 这种不利情况阻碍了英国向美国战场增兵 。 我作这个历史类比的寓意很明确 。 中国的最终胜利 , 也同样取决这两种因素 。 中国别无选择必须战斗到底 。 国际局势也必将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 我们不指望任何国家拿起武器为中国而战 , 但我们确实希望 , 而且我觉得我们有权利希望 , 正义的良知和共通的人性终占上风 , 感动那些热爱和平的民主国家的男人和女人后 , 拒绝向一个违反条约 , 破坏世界和平的国家提供不人道的军火和战争原料 。 ”
胡适稍作停顿 , 再开口时换了一个声调:“在中华民国成立初年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 , 多亏在贵国学到的乐观精神 , 我才保持振作 。 我记得曾写给一位朋友 , 除非你我因绝望而放弃 , 否则世界上就没有绝望二字 。 这些天 , 我经常引用勃朗宁的诗句 , 它给了我新的勇气和希望 。
他从不退转而是挺胸向前 ,
从不怀疑乌云会消散 ,
从不胡思乱想 , 纵然对的受挫败 , 错的获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