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章@李清照的雨中节奏,音乐与词章完美交融,读来扣人心弦动人心扉( 三 )

词章@李清照的雨中节奏,音乐与词章完美交融,读来扣人心弦动人心扉
文章插图
在回忆与现实,美好与孤独的两相对照中,她不得不停止寻觅,去面对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凄苦。李清照只是用简单的十四个叠字就表现出自己的境况以及当时悲凉的急转直下,这是词的另一特点。艺术最初产生的印象总比后来即便是最成功的回忆要辉煌得多,它往往在最初的一次情感迸发中达到以后无法企及的高度与美,也会因为给最初描绘的图景以后人无法企及的光辉,从而成为影响后世的先河之作。李清照《声声慢》开篇叠词的连用就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此时李清照寓居飘零,居无定所,这样境遇让词人局促不安。在这样的境遇之下,她想到了可以暂时让她忘却痛苦记忆的酒,词人本已失望的情绪仿佛找到了希望,情感又一次涌起。她想借酒来抵抗晚来的急风和逃避不堪的现实,以获得短暂的宁静。词章@李清照的雨中节奏,音乐与词章完美交融,读来扣人心弦动人心扉
文章插图
但是昨夜刮了一晚上的大风,让气温骤降了不少。周围潮湿阴冷的氛围岂是这“三杯两盏淡酒”就能抵挡得住的,几杯酒也无法消融寒冷。词人本想借酒消愁,却是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猛一抬头,看见一行秋雁从窗前掠过,又勾起了她对昔日时光的无限回忆。李清照痛苦的根源正是在于她失去了人间的真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到大雁,本能地引起李清照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来。词章@李清照的雨中节奏,音乐与词章完美交融,读来扣人心弦动人心扉
文章插图
曾几何时,在寄给丈夫的一封封红笺小字中,她就用“大雁”这样的字眼聊表思念,寄托相思。如《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以大雁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好的爱情早已一去不返,成为词人尘封心中的记忆。与丈夫赵明诚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情景再也不能重现,或许只有梦中才能出现。大雁年年南来北往,穿梭在天际。书信虽然可以时时书写,但是再也没有可以寄托的人了。这看似是词人对眼前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其实恰恰是对昔日纯真爱情的回忆。词章@李清照的雨中节奏,音乐与词章完美交融,读来扣人心弦动人心扉
文章插图
大雁飞过的情景勾起了词人对往事的回忆,词人犹如翻开泛黄的相册,那一帧帧熟悉的、历历在目的画面让她记忆犹新,让她重温昔日美好。可以回忆往事只会让她愈加悲伤,愈加空虚,只能增添无可奈何的情绪,所以词人合上记忆的相册,索性来到庭院中,她看到了庭院中凋谢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黄花”指的是菊花。菊花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是一个传统意象,它既是隐逸的闲情与逸致的代表,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作为困苦的代言,如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词章@李清照的雨中节奏,音乐与词章完美交融,读来扣人心弦动人心扉
文章插图
但在李清照的笔下,满地的黄花却是自身处境的写照,这是一种飘零与冷落写照、是别人不去在意的、不受世人关注的情形。此时的李清照历经世事,饱经沧桑,不再有从前的那种只有相思的闲愁,而是郁积在胸中的如这飘落满地的黄花一样的悲愁伤怀之情。此时,她原本渐渐平静的悲伤又被勾起来,面对零落的黄花与逝去的时光,她继而问道:“憔悴损,如今又谁堪摘?”词章@李清照的雨中节奏,音乐与词章完美交融,读来扣人心弦动人心扉
文章插图
李清照是爱花的,她爱梅花,曾说过“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她喜欢桂花,曾说过“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她也喜欢插花,曾将鲜花插在云鬓上,想要给丈夫一个惊喜……但这一切,都是昔日的美好时光。但是在这残秋时节,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僬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在这样冷清秋悲秋伤怀时节, 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枯萎的菊花一瓣瓣的凋零飘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