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2019年4月 , “瑰丽·犹在境”沉浸式数字意境展在南京开展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泱波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如何看待东西方审美的“和而不同”?
潘知常:东西方审美由于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 , 自然有“和而不同”的成分 。 因此 , 在全球化浪潮下 , 也就必须正视二者间既趋同又存异 。
例如 , 中国文学作品女主角以少女居多 , 就是常说的“年方二八” 。 但在西方文学中 , 美丽的少妇却往往也会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角 , 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角安娜 。
从现实生活看 , 东西方审美也有差异 。 比如西方审美强调侧面型的立体感 , 而中国审美却偏向正面型 , 关注“杏眼樱唇” 。
改革开放以后 , 东西方审美开始逐渐交融 。 西方开始对神秘的东方产生浓厚兴趣 , 如武术、书法、园林 。 东方开始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
文章图片
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 中新社发 郭志华 摄
例如 , 过去我们只喜欢全脚掌着地的东方民族舞 , 现在也开始欣赏“脚尖上的”西方芭蕾舞;过去只欣赏作为“丑石”的太湖石 , 现在也开始接受作为艺术珍品的大理石 。 这无疑反映了我们民族审美更加自信和包容 。
审美从来没有固定模式 。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趣味》中说过:“一个人只有一种方式是美丽的 , 但是她可以通过十万种方式让自己变得可爱 。 ”审美也是如此 , 美丽的方式只有“一种方式” , 涉及的是“选美” , 其实与审美无关 , “审美”关注的是可爱的“十万种方式”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认为在东西方交流中应秉持何种态度?
潘知常:当然是对话 , 也只能是对话!
过去我们习惯于把东西方世界区分为对立的双方 , 不是为客就是为主 , 且误以为存在一个同心圆 。 因此尽管大圆里有小圆 , 圆中又有圆 , 但核心始终是一个“圆点” , 所有的圆都围绕“圆点”旋转 。 于是 ,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 但其实东西方只有“交点”而没有“圆心” 。
文章图片
2020年9月 , “三体·时空沉浸展”在重庆举办 。 中新社采访人员 陈超 摄
这样 , 东西方的对话就无法用是与非来回答 , 而是问中有答 , 答中有问 , 回答同时就是提问 , 提问同时就是回答 。 正如庄子所说:“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何况 , 东方的出现并没有使西方失去意义 , 西方的出现也没有使东方失去意义 。 “唯我独尊”“谁胜谁负”甚至“你死我活”之类的想法都极其狭隘 , 也毫无必要 。
我们需要的只是“共生”“共容”与“共存” 。 例如叔本华在研究生命美学时就大量借鉴了东方的佛教思想 , 海德格尔在著作中数次引用老子《道德经》 。
显然 , “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根本不存在冲突 。 (完)
受访者简介:
文章图片
潘知常 , 美学家、战略咨询策划专家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红楼梦》研究、战略咨询策划等 。 长期从事企业、地区、政府与媒介等领域策划、创意工作 。
- 中华传统文化$东西问丨郑培凯:荟萃东西文化的香港,如何兼容并蓄发挥软实力?
- 佛教@东西问丨郑炳林:为何四大文化体系能在中国敦煌互融共生?
- 黛玉@北静王两次送给贾宝玉东西,宝玉都转送给了林黛玉, 有什么含义
- 拍卖|宁波书法家夏明"书法美学"作品受关注
- 九天玄女#奇门遁甲是什么东西?奇门遁甲是怎么来的?
- 灯会|元宵节为什么离不开一个“闹”字? | 东西问
- 包包!女生们的包包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东西经过我了解发现,真不一般
- 女色|猪八戒没戒掉女色,为何也被封为菩萨?如来夺走了他的一样东西
- 黄慎@边寿民位列扬州八怪,他为何一辈子潦倒,你看他画的东西就知道了
- 陈家鸣|东西问丨陈家鸣:东方彩灯如何点亮全球?